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知情识趣 审美悟智——《广玉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情识趣 审美悟智——《广玉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26 15:29:3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作者赞美了广玉兰的什么?)。
2、细读1、2、3自然段,感受到广玉兰的幽香怡人、花朵的洁净、高雅与花的各种形态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比喻的形象、描写的细致、表达的智慧及对广玉兰的喜爱与赞美,培养审美情趣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花朵的纯洁与高雅,感受花开时的各种形态不同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美与智
过程设计:
(一)揭题:
1.师引:有一位朋友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她有一个好听、高雅的名字,她叫——(生读:广玉兰)
2.交流:同学们,你见过她吗?在哪见过的?
3、师:是的,她是平常的,平常得似乎并未引起我们特别关注。但在作家陈荒煤的眼里、心中却不一样,他由衷赞叹广玉兰。他要赞叹广玉兰的什么呢?打开书,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请你读1小节,请你读2小节、3小节,4、5、6请你读。开始——
(二)初读:
1、指导读好长句,读出初步语感。
2、指导读好最后一段中的“幽香”、“生命力”。齐读最后一段。
3、师;本文原题是《广玉兰赞》,读了这段,你知道作者赞什么吗?
切入:作者赞美……那是一种怎样的幽香呢?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放飞想象翅膀,让我们跟随作家陈荒煤一道去那丛林中散步,亲身体验一下吧!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出发吧——
(三)学文第一段。
1.师述生想象:“晚饭过后,我们在丛林中散步,感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在空气中荡漾,荡漾,荡漾……”(注:改动原句)
2、——(睁开眼睛)你有什么感受?
3、师:是啊,这样幽静的晚上,一个人走在幽静的丛林,沉浸在淡淡的幽香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幽然与舒畅,带着你的感受与体验,你一定能读好这段,读好作者当时的感受。(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就怎么去读吧!)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师适当指导。
5.过渡:“我”为这样怡人的幽幽花香所吸引,所以,“以后我在散步的时候——都要去观赏一下”。五、六月份是广玉兰花盛开的季节。这就是一朵盛开的广玉兰花。(出示图片)。
广玉兰
幽静怡人
美不可言
生生不息
(四)学文第二段
1.这就是一朵盛开的广玉兰花。(出示图片)看到它,你怎样形容它?
2、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读——
这盛开着的广玉兰花给作者总体感受,他概括成两个词——洁净、高雅。接下来,他具体描写了——花瓣的色彩与质感。
我们先来看这句——对照图画,细细体会这些文字,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怎么样?你(特别从哪儿)怎么感受到的?
生谈:对照图画,你觉得作者形容得准确不准确?哪些词准确?
师:白中透着淡淡的青绿色,一个似乎,若有若无,似有非有,准确细致,可他为何却说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呢?
板书:美不可言(师:作者这种写法不也是“妙不可言”)
再看这一分句:谈谈你的感受!
什么是“玉琢冰雕”?师:“玉琢冰雕”多美啊!高贵典雅、冰清玉洁,但作者却觉得不够,因为——,伸出你的手,假如此时你的面前就有这样一件“玉琢冰雕”的艺术品,你摸一摸,看看给你什么感觉?再模一模这花瓣,什么感受?
作者描写得多细啊!感情多深啊!你能读出来吗?配乐读。
师“总之,只凭……”这句怎么读?读出什么感觉?是啊,看似总结,实际又给我们带来多少想象,言有尽,意无穷!
齐读第二小节。
过渡:这是作者眼中盛开着的广玉兰花。其实——投影: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
1、细读第3节,你看到哪些不同形态?画下有关词句。
2、我请四个同学读这四种形态,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相机引导:
(1)作者为什么用“含羞待放”,不用“含苞待放”?(点击)一是啊,一个“羞”就使得花苞富有感情与生命!
这个“羞”你体会好!你是作者的知音,你理解作者的心。
(2)你看到只是小蜜蜂的“急”吗?……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因为你从侧面看到了初绽的广玉兰花的清香四溢。……你读出只是你眼中的这“一寸长”的花蕊,不要以为这是闲笔,在作者眼中,这“一寸长”花蕊一定是可爱,否则他不会注意到并仔细地写下来。
(3)作者把盛开的广玉兰花比作婴儿的笑脸,你怎么理解的?
(4)有没有喜欢这句(凋谢的)?
“新生命的种子”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
你看到的不是生命的凋零,而新的生命的延缓……生生不息。还有一句也写出了这生命之美(板书:生生不息)你怎么理解这里数世同堂的大家族?
其实,这个大家族中的每种形态都有各自的美,谁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先练练。
指名读、齐读。
课堂小结:好,广玉兰花幽香怡人,盛开着广玉兰花纯洁、高雅,这不同形态各具特色,生生不息。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赞叹:我爱广玉兰的——
广玉兰花如此,广玉兰叶如何呢?下节课学习。
最后,我们做一个很有意思的课堂练习:请你给其中一种形态的花取一个诗意的好名字,看谁有文才?
2008.3.27

基于本体,追寻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溧水实小 王祥连
一、为何要追寻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三、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具体有何表现?
四、如何构建与实现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一、为何要追寻富于“语文味”的课堂?
1、语文课堂追寻“语文味”是基于语文本体的理性回归。
语文课不能没有语文味。失去了语文味,语文课堂就是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语文味的课堂是异化的课堂,“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是语文教育的尴尬与悲哀。
语文教学要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去打动学生,要用自身的力量去提升学生,要用自身的甘霖去滋养学生。
2、语文课堂追寻“语文味”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保障。
语文教学,只有行走在自己的路上,学生才能真正习得语文。语文课堂只有充满“语文味”,学生才能语文的包蕴中发展与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效益才能真正得以根本上的保障。
尼采在《我为什么这样聪明》一文中这样说过:“为什么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些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我从未浪费过我的精力。”
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为何始终不如人意,我们语文课堂究竟有没有浪费过学生的时间?
语文教学只有找回自己回家的路,语文教学只有行走在语文的路上,语文教学只有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语文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语文课堂只有富有浓郁的“语文味”,才能从前提上与本质上保障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堂追寻“语文味”是当前现状问题难点突破的迫切呼唤。
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广大语文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泛语文”“非语文”等种种问题表现出足够的担心与关注。但什么是“语文味”?有何表现?如何体现?特别是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还是较为棘手的难点问题。

二、什么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1、相关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语文(味)≠文字(味)≠文学(味)≠文化(味)≠语言(味)≠语感(味)≠文章(味)……
教语文≠教课文≠教人文≠教文学……
2、内涵解读:(在多元解读中认识本质)
●工具的,也是人文的
●语言的,也是生命的(精神的)
●内容的,也是形式的
●功用的,也是非功用的
●指向语文能力的,也是指向精神成长的
●文雅的,也是深刻的
●诗意的,也是本色的
●外显的,也是内隐的
语文味是基于语文本体认识,在两性统一、三维一体内在思想指导下实施的语文课程外显于课堂给人整体的主导的浓郁的直观感受与理性判断。
语文味既是一种主观感觉,又是可以经受理性推敲的。它是语文应有之味,完整之意。
●什么是“语文味”与“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学科与生俱来的应当彰显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在教学中应当具备与体现的本质特性,便是“语文性”,通俗地说就是“语文味儿”。
语 文学科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味”就是三维目标统一于课堂,体现与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味”。“语文味”的核心与本质当是这种统 一。判断一节语文课是否富有“语文味”,就是看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程度,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应当就是实现了“三维和谐、两性统一”的课堂。
三、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具体有何表现?(阅读)
1、既关注文本内容,又关注文本表达。
即不仅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又关注怎样写的?怎样表达的?
2、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综合能力的培养。
(引领学生钻研文本,对文本实现了有层次的深入的细读与多元感悟。瞄准典型的语言现象与精彩内容深入细读。学生的阅读动力与乐趣来源于以文本深入的细读与真正感悟,以及对语言的真正领会。)
“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吴永军)
3、对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与重视。(朗读、感悟)
4、注重语感的积累、体验与培养及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视。
5、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与区分。
(散文、诗歌、寓言、神话、景物、写人记事、说明……文体不同,教学肯定有所不同。)
6、既注重形象感受、情感体验,又注重语言领悟。
四、如何构建与实现富有“语文味”的课堂?
1、以读者、学者、教者、编者的身份研读文本,实现文本细读——解读出“语文味”
教师读出其中的味,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其中之味。
2、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指向“语文味”
(三维、两性……)
例:《这是“神来之笔”》

3、以语文的眼光,从本体的角度,发掘合宜的教学内容——内容保证“语文味”
例:《珍珠鸟》、《理想的风筝》、《广玉兰》

4、循语文学习规律,按语文学习方式,设计与实施语文课程——课程实现“语文味”
(1)通过教学设计预设富有“语文味”的小学阅读课堂;
(2)运用语文方式实现富有“语文味”的小学阅读课堂。
◆语文学习规律:(一般阅读)读文字、想画面、谈感受、品词句……
◆语文学习方式:感悟、朗读、品味、咀嚼、想象、比较、仿照、背诵、复述……
5、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及教学效果,不断发展与反思课堂教学——丰富与反思“语文味”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文本所体现的“语文味”风格不同,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与创生
◆不断反思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以反思“语文味”在课堂教学的体现,不断获得深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