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 知识扩展 > 《雷雨》知识点精析:艺术成就

《雷雨》知识点精析:艺术成就

更新时间:2024-04-27 14:16:32

《雷雨》采用的是封闭式结构,巧合情节较多,以血缘关系作为结构的纽带,成功地熔两方的三种悲剧形式的技法于一炉。[1、写侍萍,吸收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写法;(侍萍重新出现在周公馆,她极力使女儿免入陷阱却偏偏落入陷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捉弄。)2、写繁漪,吸收了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的写法;(描写她爱起你像一团火,那样的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的。)3、客观上揭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并涉及到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则受了易卜生《群鬼》等社会悲剧写法的影响],用以反映民族的生活,从而写出了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雷雨》塑造人物的手段十分高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戏剧冲突尖锐激烈,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剧本虽然只写了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但由于它善于把过去情节的展现与现在情节的推进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炼出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从戏一开始到第二幕,表现出各种矛盾已酝酿很久,并即将大爆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这些矛盾是:1、工人与资本家的冲突:周朴园从矿上赶回来,准备镇压罢工工人;鲁大海代表工人找上门来,与周展开面对面斗争。2、旧家庭中后母与儿子的****关系引起的冲突:周萍想要逃避繁漪,准备远走高飞;繁漪叫来鲁妈,要她带走四凤,以此打击情敌,拉住周萍。3、侮辱者与被侮辱者的冲突:侍萍根据三十年的悲痛经验,害怕女儿重蹈覆辙,准备将四凤带走;周朴园意外地发现侍萍还活着,终于撕掉了自己的温情面纱,露出凶象。4、其它矛盾:如鲁贵利用女儿与周萍的关系,进行要挟和勒索;周冲爱着四凤,但又不愿接受繁漪的意见,去与周萍进行争夺。由于这些矛盾,人物一出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显得很紧张。

然后,作者把握住了人物的心灵,按照其性格逻辑,写出了他们的必然行动,从而凸现了他们的鲜明性格。下面试对第三幕的人物活动略作分析:1、繁漪想要破坏周萍与四凤的关系,一方面派周冲以送钱为名向四凤求爱,另一方面则亲自出马监视周萍,并反扣窗子,使周萍无法逃脱。这是资产阶级女性受到侮辱时的必然的报复行动。2、鲁妈见周冲送钱来,感到女儿与东家的少爷有瓜葛,所以逼迫女儿对天发誓,这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深恐自己的悲剧女儿重演而采取的必然行动。3、在鲁大海与周萍冲突的关键时刻,尽管鲁妈不愿周萍带走四凤,但周萍必竟是她的亲生儿子,所以她制止了鲁大海,并提醒周萍你快走。这是符合鲁妈的性格的。4、鲁大海斗争失败,心情不好,鲁贵被辞退回家,牢骚满腹,父与子之间发生矛盾,也是必然的。总之,上述这些行动,都是一、二幕的那些矛盾冲突所引发出来的,符合并且进一步表现了人物性格。

第三幕是高潮,矛盾已到了非爆发不可的地步,紧接着在第四幕中,便形成了必然的悲剧结局。这一幕中,除鲁贵之外,所有人物都上了场,复杂的矛盾一变而为集中,周朴园一下子被推到了中心地位:繁漪反抗的是他,周萍害怕的也是他;侍萍怨恨的是他,鲁大海仇恨的也是他。周朴园是造成一切罪恶与悲剧的原因这个要点,异常清楚地突现了出来。而这场冲突也使他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当他点破了周萍的母子关系时,就像按动了爆炸的按钮一样,他那个最为自鸣得意的家庭,一下子便轰毁了。

(二)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饱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和动作性。比如鲁贵是一个奴才,了解上流社会的内幕,并以作为进行敲诈勒索的本钱,所以说话时总是阴阳怪气,含而不露、用语双关(第一幕中他向四凤讲闹鬼的往事,即是例证)。繁漪变相盘问四凤,想套出秘密,这既是她心理烦乱的失态表现,又是她工于心计的表现;四凤答话时以不变应万变,是下人的自卫方法(比如第一幕中繁漪与四凤对话时,常常使用指示意思不明确的他字,他有时指周朴园,有时指的是周萍,这说明繁漪心情复杂,往往是说到周朴园又想到了周萍,同时,也包含着试探四凤对周萍的密切程度的意思;而每逢这种情况,四凤就要怯生生地先问清楚这个他指的是谁,如果繁漪问的是周朴园,她则作如下回答;如果问的是周萍,她则推说不知道,以免露出破绽,这就是所谓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卫方法。

又如,周朴园的话语大多是命令式,很简短,这符合他的家长身份和专横性格。第二幕中他所说的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来了。等三句话,饱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第一句话,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周的冷酷,说明他对侍萍的怀念是虚伪的。第二句话则反映了周朴园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因而断定侍萍是受人指使前来进行敲诈,这就说明了周的心目中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利害关系。第三句话,则包含着感叹,含有我终于摆脱不了你的意思。再如侍萍对周萍说的那句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巧借萍凭两字的谐音,使对话具有深刻的内在动作性,反映出侍萍一时冲动,想认周萍,但又马上清醒、克制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仿佛使人看到了她胸中的波涛翻滚。

《雷雨》中不足之处有二:一是在思想内容上有宿命的影响,未能更进一步揭示悲剧的原因;二是艺术上太象戏,有编剧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