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的探索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4-04-27 03:07:20

摘要:相对于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语文实践活动给出了有力的一击。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活动流于形式。活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语文是目标。语文实践活动着力点必须放在激发学生体验文本的过程上,必须要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本文就游戏活动、实践操作活动、创造性改编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增强语言感悟,结合课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语文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个性特点,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融于学生自行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过程之中。相对于过去沉闷死板或参与率较低的课堂状态,它给出了有力的一击。正如崔峦同志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要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上,动辄演演画画,唱唱跳跳……表面上气氛活跃,而活动流于形式,大把大把的好时间就这样空耗过去。热热闹闹曲终人散,带给人一种脚底被抽空的感觉。我们改来改去,几尽周折,重新陷入了费时多而收效少的境地。

教学中如何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

一、在游戏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语文活动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是适应学生特点的,富有吸引力的。但游戏活动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必须要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zcs》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儿歌《过桥》,内容有六行38个字,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阅读有一定难度。教师根据儿歌内容“算对了,走过桥,做错了,过不了”设计了一个过桥的游戏活动,让孩子拿着计算题上“小桥”,向大家报出得数,正确才可以过桥。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在笑声中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但是,作为一堂语文课,这一游戏活动中还有充分的语言感悟的因素可以挖掘和利用。桥头可以设置两个举牌的守桥卫士,一块牌上写着“算对了,走过桥”,另一块写着“做错了,过不了”,每个过桥的小朋友报出得数时,都得正确举起其中一块牌,让大家一起喊牌子上的口令。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儿歌中的语言来引导和评价,“想一想,算一算”“快快乐乐过了桥”。这一来,游戏中把思维、语言、词汇结合在一起,提高了练习的密度和效度。

再如教学同册教材中《比尾巴》一文,可以在课的中途播放MTV歌曲《谁的尾巴最好看》,利用歌词与儿歌内容相仿的优势,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欣赏趣味动画,在唱唱跳跳中进一步学习课文。总之,语文学科要通过活动再现文本提供的内容、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语言感悟。

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理解语言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与要理解的语言相联系。

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自选商场》,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购物,在实践操作中要将生活物品和语词对应起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义教版课文第五册《葡萄沟》关于“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的语言转换训练在反复操练中有失机械之嫌。可以请小组长带领组员在中国地图上寻找葡萄沟。这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小组探索了数分钟后,有部分学生指着新疆的吐鲁番,表示找到了,理由就是课文的第一句话,“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紧接着展开语言训练,说清“葡萄沟在哪儿”。由于前一环节让学生在探索中有了这三个地名范围大小的表象,所以转换起语言来正确又灵活。将 “找地图”实践活动和体悟语言紧密结合,显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活泼的个性。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人的语言不是对信息编码简单的提取,而是再加工、再创作的过程。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其《人论》中提出,人与其说是理性动物,不如说是符号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语文实践活动的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文化去创造文化。教师应以语文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长知识、长才干。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四季》,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学习之后,引导小组进行创作,选取一个季节中一项代表性的景物创编一小节。孩子们产生一种渴望创作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共同创作出属于本班的一首《四季》:

迎春花朵朵,它对蜜蜂说:我是春天;

棒冰凉凉,它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棉花团团,它笑着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它神气地说:我就是冬天。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有一篇歌颂江南水乡的课文《水乡歌》,是一首优美、浅显、琅琅上口的儿歌,“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水乡什么多?桥多,东一座,西一座…… 水乡什么多?船多,千条船,万条船……”课文后面还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乡歌多?我国什么地方水乡多?”对西北地区的孩子来说,“水乡”、“河塘”、“水渠”是那么遥远、陌生,老师只好通过图片给孩子们增加感性认识。而兰州的一位语文教师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让孩子们编出了“兰州歌”,“兰州什么多?风多、沙多、百合多……”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改编是一种创造,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中每个个体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很少出现程序化的被动应付或处于低迷状态。

四)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增强语言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曾多次执教《葡萄沟》,整堂课充满了活力,教师只是一个“策划者,只牵拉了一根线,让学生把这只“风筝放飞在天空中。在学生了解葡萄沟的地理位置,初读课文形成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旅游计划。

旅游地点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

旅游时间提示: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哪个时间去收获最大?讨论后选择:(打勾)

五月()七八月()九十月()

夏季()秋季()

预期收获:

提示:你们组认为这个时候去葡萄沟,会有哪些收获?在课文中找理由,找到一句打个勾,读流利。有时间还可以想象来补充理由。

可以看出,该学习环节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目的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一遍遍读课文,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

交流时自然形成夏季方、秋季方展开组际辩论。

夏季方:我们组赞成夏季去,可以吃到许多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秋季方:我们组赞成秋季去。因为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葡萄是人们最喜爱的。

夏季方:我们夏季去,风景很美。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

秋季方:我们秋季去,更美。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

秋季方:这个地方名字就叫葡萄沟,证明葡萄是最大特色,如果去了一趟葡萄沟,没吃上葡萄,不是太遗憾了吗?

秋季方:我想夏季就去吃杏子……,然后在那儿避暑,到秋季吃了葡萄再回来。

……

本环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探索,展开组际辩论。激活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篇课文。辩论过程中,双方挖掘课文的语言为我所用,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在头脑中建立多种多样的意象,加之充满个性的表达,使得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五)在主题学习中感悟语言。

“主题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自主研究探索的一种形式。任何一个简单的主题,只要是孩子熟悉的,或正在认识的,都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人教版一上年级教材《aieiui》汉语拼音教学中有一首儿歌《小白兔》,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让孩子回家画白、黑、灰三只兔子,并查找与兔子相关的材料,如兔子的外形特征、生活特性等。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图画上的三只兔子“báiheihui”引出了韵母 “aieiui”的学习。交流兔子有关信息时,教师板书下孩子们提出的每一特点,签上孩子的姓名,组成一首新儿歌,包含了课文里儿歌的大部分语句,还极大地丰富了儿歌的内容。这只兔子立体地在孩子心中出现了!学生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自己教育自己,互相学习,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图画和语言表达自己对认知对象的探讨和了解,大胆把教材和作业融为一体,放手让学生进入教材的世界,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课本里有不少描写雪景的课文,《雪娃娃》《雪被子》《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室窗外飘起雪花的时候,我们应该可以投入天地创设的情境,进行主题教学。带孩子在雪花飞舞中朗诵儿歌,包括课外阅读的儿歌《雪花》《冬公公》《云上的花树》《雪地给我拍照啦》《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还可以让孩子把儿歌编成歌曲唱唱跳跳。如果你能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都经历着教材的生动和色彩,而不是辗转在令人疲惫的、可以预知一切的课桌前,那将是多么令人享受的一节课!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整合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性。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学习语文是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不论以读写为主,或以表演为主,或以运用为主,不能脱离语言文字活动,必须要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有助于提高语文水平。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总结中指出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学一定要由“死”变 “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但牢记语文是语文,不忘自己的使命,防止由于热闹繁华再蹈“费时多而收效微”的覆辙。

我想,教师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学习经历令学生们激动难忘,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假若如此,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