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诗歌剖析:意象 情感传达的媒介

诗歌剖析:意象 情感传达的媒介

更新时间:2024-05-02 00:10:00

​黎元诗话之十

先请读张执浩的一首小诗:

中国候鸟

你肯定没有见过这么多没有翅膀的鸟

没有羽毛,没有天空

每年此时,他们幻想飞一次

千山万水美好

抵不过那座远在美好之外的空巢

只被几块石头压着的空巢

你肯定无法想象他们匍匐着

穿越这个国度的模样

蜷缩着,单腿站立着,愤怒又兴奋着

你肯定听说过死在途中的候鸟

你甚至亲身体验过死亡

但你还是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没有翅膀

没有翅膀为什么还有那么强烈的飞翔的愿望

那么拥挤,悲壮,惨烈

你肯定理解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世道

千山万水美好

千山万水莫名其妙

这首诗歌题为“中国候鸟”,全诗写的是“中国候鸟”迁徙的“拥挤、悲壮、惨烈”的情景。但在该诗的语境中,“中国候鸟”寓意所指,稍具当代社会现实印记的读者,都不难揣摩出。诗人虽未明言,但诗歌的意象修饰,已经作了充分的暗示。“没有翅膀”“没有羽毛”,“每年此时,幻想飞一次”,这不禁让我们联想起那些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人们一年一度的迁徙?故乡的家园已成为空巢,他们永远在路上辗转,“你肯定无法想象他们匍匐着”“穿越这个国度的模样”。诗人在意象的延展中借助第二人称“你”,来营构一种对话的场域,让你也来暂时地做一个在场者,谛视,倾听,触摸他们卑微的心跳!“蜷缩着,单腿站立着,愤怒又兴奋着”,这是对本诗核心意象“中国候鸟”的特写式的刻画,这些中国大地大地上最草根阶层的生存图景,如此突兀地横亘在你的眼前。诗人不仅仅刻画了“中国候鸟”的辛苦而恣睢的肖像、神情,更是入木三分地挖开了他们灵魂的痛楚——“没有翅膀为什么还有那么强烈的飞翔的愿望”——这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悖论!“中国候鸟”的“梦”一次一次在泥泞、坎坷的道路上被撕碎,被碾轧,被掩埋,这究竟是为什么?黑铁一样冷峻而坚硬的现实壁垒下,诗人显然是无助而脆弱的,他仅存的也只有“发声”,所谓“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当然,诗歌的“鸣”,讲究意象的媒介。“你肯定理解不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世道”,这是有毒的愤懑的语言,是质询,是诅咒,也是一种无奈的渴求!谁来理解“中国候鸟”的心,谁给他们一个好的世道?这在当下中国,可能还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天花乱坠、冠冕堂皇的政治许诺,并不能为“中国候鸟”们扎上一对真正助力的翅膀。此刻,他们还在迁徙之路上挣扎。

这首诗的背景意象的设置也耐人寻味。“千山万水美好”一句两度出现,在文本结构上构成前后回环与呼应,同时又与结句“千山万水莫名其妙”形成反跌,将诗歌的主题意蕴含蓄传达出来。“你”理解不了,“千山万水”也“莫名其妙”,诗歌的理性批判的锋芒在这里闪现。

西方文学批评有所谓“作者已死”之论,是言作品自生成后,其解读阐释的自由是作者无法掌控的。读者的解读阐释可能赋予作品另一种生命!当代汉诗的现实主义流向,仍然呈现出不可阻滞的趋势。诗歌的语言是心灵的语言,也是现实的回声。《中国候鸟》一类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讲,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镜像在诗歌文本中的折光返照。上溯唐人杜甫的“三吏”“三别”等充实深切的现实主义诗歌江流,那些风花雪月的浅斟低唱,是多么浮靡浅薄!

记得海明威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比喻:有意识有形的语言就像冰山露出的尖,而无意识中语言之根则就像冰山隐而不见的底下的部分。意象的精心选择,实际上就是一次如何借助“有意识有形的语言”来彰显“无意识中语言之根”的过程。掘取这“语言之根”的工具有很多,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化学的、人类学的,而上述对《中国候鸟》的阐释,是否算是一种社会学、政治学的解读。诸如“只被几块石头压着的空巢”折射出的当代中国社会底层的候鸟们的生存之艰,相信每一个稍有悲悯情怀的人,不会没有一丝轻微的触痛感!但愿在你我的生活场域里,“那么拥挤、悲壮、惨烈”的景象能日渐少去,因为已经有人向千山万水喊出了昂奋的“中国梦”的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