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阅读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 羌去何处?阅读答案

羌去何处?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4 09:14:1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羌 去 何 处?

冯骥才

(1)羌,一个古老的字,一个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渐渐变得很陌生了,最近却频频出现于报端。这因为,它处在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2)这个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衍生过不少民族的羌,曾经为中华文明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如今只有三十万人,散布在北川一带白云迷漫的高山深谷中。他们居住的山寨被称做“云朵上的村寨”。然而这次他们主要聚居的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的北川,都成了大灾难中悲剧的主角;除去一千余羌民远居贵州省铜仁地区之外,其他所有羌民几乎全是灾民。

(3)古老的民族总是在文化上显示它的魅力与神秘。羌族的人虽少,但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居建筑方面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一套。他们悠长而幽怨的羌笛声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诗;他们神奇的索桥与碉楼,都与久远的传说紧紧相伴;他们的羌绣浓重而华美,他们的羊皮鼓舞蹈雄劲又豪壮,他们的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俗节日“瓦尔俄足节”带着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这些都与他们长久以来置身其中的美丽的山水树石融合成一个文化的整体了。

(4)在这次探望震毁的北川县城的路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飞石,树木东捣西歪,羌族唯一的自治县的“首府”--北川已然化为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5)二十多天钱北川县城就已经封城了。城内了无人迹,连鸟儿的影子也不见。全然一座死城。

(6)站在县城前的山坡高处,那位偶然侥幸活下来的北川县文化局长,手指着县城中央堆积近百米的滑落的山体说,多年来专心从事羌文化研究的六位文化馆馆员、十余位正在举行诗歌朗诵的“禹风诗社”的诗人、数百件珍贵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宝贵资料,全部埋葬其中。

(7)我的心陡然变得很冲动。志愿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者本来就少而又少,但这一次,这些第一线的羌文化专家的罹难,几乎是全军覆没呀。

(8)我们专家调查小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着那个巨大的百米“坟墓”,肃立默哀。为同行,为同志,为死难的羌民族及其消亡的文化。

(9)大地震遇难的羌民共三万,占民族总数的十分之一。

(10)在擂鼓镇、板凳桥以及绵阳内外各地灾民安置点走一走,更是忧虑重重。这里的灾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边,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毁。这些羌民日后还会重返家园吗:如果不行,必须迁徙。积淀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注定要瓦解么?

(11)在久远的传衍中,这个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山川紧切相关。文化构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很难替换。他们如何在全新的环境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如果找不回来,那些歌舞音乐不就徒具形骸,只剩下旅游化的表演了?

(12)不管怎么说,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都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使羌族的文化大伤元气。这是不能回避的。这样全面颠覆性的破坏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13)可是,总不能坐待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渐渐消失。马上要做的是对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地质和环境安全受损的村寨,经过重新修建后,应同意原住民回迁,总要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就是将散落各处的羌族文化资料汇编为文献,为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档案。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时,必须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

(14)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的昨天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

(15)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回转过身来吗?

1.根据(1)—(3)段内容,分条概括羌民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段别具特色,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羌去何处?”这个标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历史悠久、人口稀少、居住高山深谷、文化独具魅力与神秘。(意对即可)

2.第一线的羌文化研究学者几乎全军覆没;世代居住的村寨多已震毁,很难找回历史的生态和文化的灵魂;羌文化在此次地震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或:地震的破坏对于羌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意对即可)

3.运用想象、比喻、拟人手法,化虚为实,把受地震破坏的羌族文化比喻为一个老者离去的背影,借此表达对羌族文化受破坏的惋惜之感,既隐含了作者对保护羌文化遗产深深的担忧之情,又表示了对修复羌文化遗产的期待。(意对即可)

4.羌民族遭受巨大灾难后,如何重建家园、重返家园;羌文化遭到毁坏后,如何将其修复、整理、保护和传承下去;表达了作者对羌民生活、羌文化保护传承深深的思考和担忧之情。(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