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凡卡》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凡卡》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3-29 03:14:42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一篇小说。课文长,三线并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作者在设计教学时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教学中具体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以读为本:

由于课文写的是19世纪末的俄国的一个由农村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的遭遇。离学生生活教远,因此,在引导学生读凡卡的“苦”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扮凡卡,读凡卡给爷爷的信,效果不错。

2、采用对比的教法,把凡卡在城市里的苦与乡下的乐进行对比学习。

3、采用反衬的方法,通过凡卡的“乐”,引导学生理解凡卡在乡下爷爷那里更过不下去,爷爷那更苦。从而顺理成章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但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1、教师不能灵活驾驭课堂,没有做到以学定教:

课堂上在突破难点,凡卡在乡下的乐更反衬出凡卡的苦,此时我的引导不不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读出爷爷和凡卡在乡下的苦。所以课堂上有学生认为爷爷会来接凡卡,让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主要是我备课不充分所致,课堂反应不机智。

2、学生缺少自我探究的机会,不能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得不够明显,教学设计中学生自我探究时老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通篇思考驾御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磨练自己,深入备课,讲课时灵活处理教案,以学定教,心中有数,使得自己尽快达到师生互动,共同提高。

3、情感教育不突出:

虽然作者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寄信后的内容。这样,虽然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篇文章很长,就更应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爷带他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问题老师加以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这让我想起课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