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与评析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与评析

更新时间:2024-03-29 17:48:43

【片段一:层层剥笋探究悟理】

(生读钓鱼、放鱼的段落。)

师:“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鲈鱼,爸爸却让放掉,他是不喜欢这条鱼吗?

生:不是,我觉得爸爸很喜欢。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生3:我觉得这两句话中的“欣赏”“盯”,既写出了父亲看鱼,又写出了他的心情很高兴。

生4:如果父亲不喜欢他就不会看了又看。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父亲既然这么喜欢这条鱼,却非要让“我”将鱼放掉,你觉得父亲的做法对吗?

(生读书,分小组讨论;师抽生回答。)

生1:我觉得父亲做得对,作者钓到鱼距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不想让我们违反这里的规定。

生2:我也觉得父亲做得对,这样别人就不会罚我们的款了。

师:可如果我和父亲悄悄地把鱼收起来,并没有人知道我们钓到鲈鱼呀,爸爸是不是有点傻?

生1:这样做,爸爸认为像偷东西,做小偷是不对的。

生2:爸爸不傻,他是想让我懂得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要自觉遵守规定。

生3:爸爸是想让我从小就养成不占别人便宜的好习惯。

生4:爸爸知道,贪小便宜会吃大亏的。

师:说得真不错。假如爸爸让我把鱼带回家,我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可能会怎么做呢?

生1:我可能做事情就不再愿意遵守各种制度了。

生2:我可能像对待这条鲈鱼一样,想办法把它变成自己的。师:可见,父亲虽然让我放跑了一条鱼,我却得到了什么?

生:遵守社会公共制度的好习惯。

师:可见,确实是有失才有得呀。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回答父亲的目的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分辨父亲的做法是对还是错,进而认识到父亲让“我”放鱼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明白这样只是因为有禁止捕捞鲈鱼的有关规定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让“我”领悟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都应该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这一层面上。对于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表示父亲的做法是对的时候,教师又进行了假设性的提问,即从反面让学生推想如果不放鲈鱼的害处,最终得出“有失才有得”的深刻道理。整个片断,教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一步步地从读书中悟到道理,明辨是非,受到教育。

【片段二:引导联系探究感悟】

(生自由读作者受到启示的一段,画出不懂的句子。)

师:谁说说自己有哪些句子没读懂。

生:这一句我不懂:“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师:大家比较一下,后一个“鱼”加上引号说明什么?

生1:说明是指其他种类的鱼。

生2:不,应该表示不是真正的鱼。

师:对,虽然这里的“鱼”不是真正的鱼,但作者却说与那条鲈鱼是“相似的”,请回想一下,作者钓到的那条鲈鱼有何特点?

生:很大。

生:很漂亮,作者和父亲很喜欢。

生:从来没有见过。

师:所有这些特点合起来,正是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概括的?

生:诱惑人。

师:谁说说“诱惑人”是什么意思?

生:是引诱人,让人心动。

师:那么作者后来遇到的像鲈鱼一样,引诱他、让他心动的可能是哪些东西呢?

生1:可能是金钱、金银珠宝。

生2:还有汽车、洋房。

生3:当大官,好的名声。

生4:各种各样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你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鱼”吗?你又是怎样做的?

生:我有一次在上学路上拾到了一个文具盒,本来想留着自己用的,但后来还是交给了老师。

师: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

生:(有点不好意思地)有一次我在文具店里买圆珠笔,人很多,我选好了笔,售货员也没顾得向我要钱,我趁机走掉了。

师:你的做法是不对的,但能够勇敢地说出来还是个好同学。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评析〗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段的时候,先让他们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句子,进行质疑,而不是从头到尾泛泛地讲下来。对于句子中抽象的“鱼”,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句话也是本段的难点所在。如何让学生弄懂“鱼”的真正含义?教师先是让学生比较加引号的“鱼”与前面鱼的区别,学生自然认识到这里的“鱼”并不是真正的鱼,而是一种比喻意。教师又让他们看到这两种鱼的联系,即是“相似的”,并同样“诱惑人的”,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而回顾前面钓到的鲈鱼的特点,使他们领悟到此处“鱼”的真正含义。教师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了解到此,还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个人体验,畅谈遇到类似情况是如何做的,既对自己的行为作了一番审视和再认识,又从中受到了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