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鲸》教学反思

《鲸》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19 12:31:23

《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课文,充满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但并不失去语文的特性。通过上第一课时,我发现少许优点之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的。

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设置了超链接,当讲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点击相关链接,显示出大象和猪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把鲸与大象和猪对比,对鲸的大、重、长特点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课件里大篇幅不动的文字里添加有动态效果的图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有效地开展。

最主要的有待改善之处是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首先,因担心学生像平时那样提出太多不懂的词语而耽误时间,所以有个学生一点到一个不懂的词,我就立刻放出事先打在课件里的词语解释,课后再认真反思,觉得没有打上课件的必要。因为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了,在讲课文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就基本上能查字典解释课文所出现的生字新词了。因此在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后,提出不懂的词时,可以动员其他同学帮其解决。而避免让老师直接代劳,煅炼不到学生的自主性。

其次,在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概括,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如这篇课文从第三至第七段每段的第一句都是该段的中心句,而且这些句子里分别有“种类”“吃”“呼吸”“睡觉”等重点词。但事实上提问后,学生一昧地读句子,读了半天到最后还不知道自己读的大致是讲什么,所花时间既长又没能概括出内容来。如果在第一个学生读句子后能及时引导,那么学生自然会学着这种方法去概括。也就用不着我亲自把“体形”“类型”“种类”“生活习性”这四方面的内容简单地说出来了,或出现老师一直在希望学生尽快概括出来的僵局。或者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问鲸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或抛开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会更好些。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时,不能模棱两可,而应该做出一些评判性语言,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研读课文。虽然分段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根据课文内容一定有最合适的分法。很明显,课文按顺序分别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类型、种类和生活习性,在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四大块内容后紧扣这一教学环节把课文分为四大部分。因为这篇课文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几乎集中了课文出现的所有说明方法,那么重点分析第一段就不难找出其余内容中的说明方法了。课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微观方面说,这是鲸的类型,与第一段中鲸的体形特点是不同的,再分析课文后面的“呼吸”和“胎生”就更好地证明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从而突破了难点。因此,从这层面上看,鲸的“体形特点”和“类型”分别独立成两大部分较好。很多学生都是用了这种方法。但有个学生坚持把课文分为三部分,他认为第一部分介绍了鲸的形体和类型,第二部分写鲸的种类,第三部分就是鲸的生活习性。他这样归纳段意也不完全错,但按这种分法也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把体形特点、类型和种类全部归结起来,第二部分就是生活习性。如果我能及时指出,相信他会很快更正的。

再次,读课文很少,应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读,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领悟内容。在这一课中,我只是安排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最后分析第一段时齐声朗读了一次。期间却花了大量时间给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梗概。与其在单调地重复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或老师直接在学生读句子后说出答案来还不如让他们再回到每一段课文中,或朗读或默读或指名读或全班读,在读的过程中挖出重点。

另外,在分析说明方法时,问得比较直白。直接用课件放出第一段文字,问学生“既然课文是说明文,那么这一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不如叫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读,继而引导其思考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达到重点讲说明方法及其好处的目的。

最后,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虽然也不是沉闷得一句话不说。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