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触摸春天》阅读教学评析

《触摸春天》阅读教学评析

更新时间:2024-04-25 12:22:3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而我认为刘琳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一课,就很好地体现了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这一特点。

首先上课一开始,教师由课前的热身活动直接导入: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文静的女孩,看看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时让学生划一些自己认为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读书让学生不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理清了文章脉络,让学生走进了文本。

接着进行品读感悟。请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句子,认真、用心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练读,感悟。例如:学习安静拢住蝴蝶画面:

1、“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迹?

在这里,老师如果单纯生硬地讲解、说教,其效果肯定不理想,刘琳老师就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来慢慢推进课堂流程的进展,从情感上徐徐浸润和升华,从而达到预设的目的。学生在感情升华的过程中,他们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东西也渐渐的复苏,进而思维也变得更加的开阔和活跃。这里刘老师设置了一个思维爆炸点,通过这个点来产生辐射效果──“一个盲孩子,为什么能抓住一只睁着眼睛的蝴蝶?”学生看到这个点后,他们下意识地会找到最近思维区,即从文中寻找到: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里的花草都太熟悉了,小女孩已经和这里的花草融为一体了。这样,很自然地得出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观点──女孩和蝴蝶是朋友。朋友之间的交往重要的是心灵的交会。这种浑然天成的答案,也只有孩子才能说出来,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也存在着花草昆虫等植物、动物的朋友,一旦他们打开自己内心情感世界的大门,那么奇迹也就产生了。

2、“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提醒学生联系课题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读出安静的心情。)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等,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品读、体会、体验、想象,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