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散步(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散步(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11:17:33

[教学实录]

师:世间万物,皆需珍惜,其间也包括亲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子欲养,亲不待”的慨叹。今天,让我们来阅读莫怀戚写的散文《散步》,看看它带给你的,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以中速为宜,朗读时语气要温和,亲切些,又不失庄重,语调应平稳。朗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要出来散步?

2、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矛盾?

3、你觉得一家人中谁最听话?

4、你喜欢文章的结尾吗?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谁来给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生1:我最喜欢课文第4段。(开始朗读,很有感情)

师:你的朗读令人心旷神怡。请问你是怎样把握感情的?

生1:我认为这里语句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新绿”、“铺着”、“密了”、“起着水泡”、“生命”这些词语我读得比较重,我觉得充满着希望和憧憬。

师:很好!请大家一起来朗读。

师:“我”是为了自己欣赏这初春美景才出来散步的吗?

生:为了母亲。

师:可是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她不愿意出来,假如你是她儿子,会怎样劝说?

生1:春天到了……

师:怎么也不叫妈?(众笑)

生1:妈——,春天到了,应该多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活动活动筋骨。

生2:我老了,走一会儿就觉得很累

生1:那就更应该多走走,锻炼锻炼身体啊。

生2:我怕会拖累你们,还是你们出去吧。

生1: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媳妇和孙子也都希望和您一起出去呢。(众笑)

生2:那……那好吧,我就和你们一块儿去吧。

师:看来母子关系真的很好,一劝就成功了呀。散步的除了“我”和母亲,还有“我”的妻儿。文章如何交代人物的?

生3: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能否调换顺序?

生3:不能。因为“我”是文章的核心人物,是一家之主,而且我主要是想带母亲出来散步,所以这样安排词序。

师:如果要换一种方式加以交代,你会怎样表达?

生4:一家四口。

生5:祖孙三代。

师:如果要抓住“生命”,以“生命”为中心词,可以怎样表述?

生6:成熟的生命,年老的生命,幼小的生命。(老师板书)

师:三代人代表着三种生命。

师:三代人一起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矛盾呢?

生7: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他认为小路有意思。

师:小路是否有意思?

生7: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请你用抒情一点的方式朗读,好吗?

生7:(朗读第6段写景语句,比较急促)

师:你读出了那种感觉吗?

生7:没有。

师:那么,是不是再来一遍?(学生再次朗读)

师:嗯,这次你读出了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读出了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师:这歧路之争很快就得以解决。你觉得课文中谁最听话?

生8:我觉得儿子。因为当“我”决定走大路的时候,儿子没哭没闹。

生9:我觉得母亲。因为作者本来已经同意母亲走大路了,但是母亲最后还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顺从孙子走了小路。

生10:我觉得是文章中的“我”。因为“我”听从母亲的走大路,但母亲又说走小路时,“我”也没反对。

生11:我认为是妻子。因为她没有任何意见。文中说“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你希望以后也有个这样的妻子,是不是?(众笑)

师:我们发现,其实一家人都很听话的呢。那么最终由谁来定夺?

生:“我”。

师:“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我”是个合格的儿子,你觉得“我”是不是个合格的父亲呢?

生12:“我”做这个决定是为难的,但我觉得他也是个合格的父亲。因为“我”的决定是对的,母亲现在衰老了,“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我这样做也可以给儿子树立一个孝顺的榜样。

师:说得非常好。古人说“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这也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师:所以,一家人的听话里面,是不是包含着什么特殊的东西呢?

生13:其实包含着谦让、亲情。

师:对,一切由“爱”决定,这种“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是善待。这是多么和睦的家庭啊。(板书)

师:下文有个特写镜头,把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情推向高潮。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14:(朗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蹲”与“背”读得很到位)

师:你觉得哪些细节最感人?

生14:“蹲”和“背”。

师:从小到大,父母背过我们多少回啊,而我们又背过他们吗?文中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显示的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在这一段中,除了刚才这句,还有没有意味深长的语句了?

生15: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朗读,语速较快)

师:读得稍快了点。(范读后请同学齐读)

师:文章结尾是否有点沉重呢?

生16:我觉得不沉重。“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表现尊老爱幼的人间亲情。(板书)

生17: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使命。(板书)

生18:母亲代表着过去,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代表着未来,是这生命的延续。

师: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在这里,隐含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意。(板书“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

师:情意是浓重的,责任是凝重的,生命是厚重的;文章的结尾是沉甸甸的,相当有力量的。

师:文章以散步为题材,通过细节描写,从三个层面——故事层面、寓意层面、哲理层面(板书)表现深刻内涵,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以小见大”(板书)

师:对!我们练习写作,也要学会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小事中挖掘深意的方法。

师:不过,作者在写作时,对生活情节做了适当的改编:一是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二是那次只背了儿子,并未背母亲,但这之前是背过母亲的。文中如果缺乏这两个细节,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19:太平淡,没有波澜,缺乏感染力;也不足以表达深刻的主题。

师:那么是否就可以脱离实际,虚构生活呢?

生20:不可以,虚构了就缺乏真情实感。则不同,因为事实是有歧路的,而且以前也是背过母亲的,可见文章还是有现实基础的。

师: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板书)

师:刚才写的这句话,还有“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生21:句式整齐、大致对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声音美,也强调、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师: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我想请大家来仿写这个句子: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学生仿写)

生22: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春天,一只递给冬天。

生23: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过去,一只递给未来。

生24: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亲人,一只递给朋友。

生25: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鲜花,一只递给绿叶。(板书)

师:我们随意请了几位同学来交流,现在就把他们所写的连缀起来,齐读。(学生朗读)

师: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那么我们就来撷取生活浪花,表达心中真切感受吧!

师:亲情是妈妈的唠叨和牵挂,是爸爸的叹息和嘱咐,是爷爷胡子里长满的故事,是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沧桑,我们怎么能不深深感动呢?请选一个角度,写下你们亲人之间的片断生活,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学生交流,略)

师:亲情是一首诗,流淌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亲情是一首歌,唱响了每一个清晨和傍晚;亲情是一幅画,渲染着我们生命的四季。

(下课)

[教后反思]

《散步》是收录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在介绍的写作写作契机时说:“我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他说弟弟没有必要高看兄长),而对‘孝’,却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因而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孝);二、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亲情之美,生活之美;三、品味语言的韵致。

文章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作者所追求的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却值得细细斟酌。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我力图贯穿这样的理念:吟咏美读,关注细节,调动体验,培养素质(听说读写)。朗读是一种熏陶,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思想的共鸣,这是与文本的最直接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就能飞扬起来。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之中,关注细节描写,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为了使学生对文本主题有更真切的体验,最终化文本的艺术客体为解读者的艺术体悟,化文本的情趣魅力为解读者的情感内涵,我通过设置“亲情告白”的情境,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此外,我还是认为传统的语文素质训练不能放弃,例如口语交际、句式仿写等,我追求语文课堂之上,语文素养与应试技能比翼齐飞,当然,技能的训练必须融入对文本的解读之中,使其成为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亦或是对文本观照和思想熏陶的一种补充与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基本上共同实现了教学目标。对应现代学生观的理念,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学生发展求知的欲望、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让学生自由想象与创造,我也适时调整了教学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对老师抛出的“一家人中谁最听话?”这样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发言特别积极。在探究课文主题思想的时候,学生也能有层次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过我可能还是有点保守,对于文章蕴含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传统思想,还是没能提及。也许大胆给予学生点拨,也是可以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的。

反思这堂课,有点遗憾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绝大部分都是始于老师的预设,所以自我感觉课堂还是严谨有余,激情不足,没能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钱建江215500]

[名家评析]

○这可以说是一堂精品课,教师以自己的气质感染着学生。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经过三年熏陶,必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散步》一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得非常自然,各个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连贯流畅,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也发挥了应有水平,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深广度。听课过程中,我看到坐我旁边的学生,对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能认真思考,并在书本上写下自己的认知,速度也很快。在做仿写练习的时候,他写下好多个句子,后来老师要求不改变例句的主体结构,他又马上重新构思,落笔。他们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也可以反映出教师平时的感染力量。

(齐学红,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后)

○《散步》一文发表于1985年,当时,中国社会经过拨乱反正后,社会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家庭、亲情重建道德成为主流意识之一。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依然感到非常亲切,且感到非常必要。的主题是表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兼而表达中年人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生命的生生不息。教学重点应放在“尊老爱幼”这个方面,同时有机地适当地挖掘其他两个层面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教师把握得很好,并没有一味地去深挖主题,而是通过巧妙的过渡与引导,把重点指向主题——尊老爱幼。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了朗读,包括自由朗读、个别朗读、范读、齐读等。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没有作抽象的评价,而是由朗读者剖析朗读中的注意点,既启发了学生,又自然地引向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此外,教师也重视了板书设计。本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而且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自然完成的。当然,个别用语还可进一步斟酌,例如“善待”似可换成“尊敬”,因为“善待”与“尊敬”在语意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

课文后的练习应该得到重视,那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这些练习结合进去,并集中到对主题的体现上。例如课后练习中列出了两个句子,要求具体说说所表达的感情。对这样的练习,教师应予以足够的关注。课堂上,师生对后一个句子作了重点品析,前一个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也应加以重视。

(钱文辉,中国训诂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语言学会会员,语文特级教师)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过去没有收录进教材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全文听写过,学生总能深受感染。

今天这堂课上,教师发扬了他一贯以来的教学风格和优势:设计精细,过渡巧妙,调控自如,把训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中两个问题“一家四口中,谁最听话”,“我是个合格的儿子,那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尤其巧妙,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地方,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体会也就更深了。

当然,“尊老爱幼”的主题思想还可以从课文中的语句里挖掘,对某些字词的用心琢磨,能帮助学生辨别出语言的特殊韵味,例如第三段中的“挺”、“熬”,第五段中的“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如果时间允许,也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