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设计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兰亭集序》备课心得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兰亭集序》备课心得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18:40:18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兰亭集序》备课心得

为《兰亭集序》“死生亦大矣”一句,去读《庄子·德充符》,发现文中竟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德充符:德者,非道德与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包括“忘形”(物我俱化,死生同一)与“忘情”(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两种。充,是充实。符,是验证。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物我两忘,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者,庄周实在是大境界。超脱了生死,超越了万物,世间便不再有什么沟沟坎坎了。

继尔,读到其中孔子与其弟子常季的一番对话,又觉得仲尼实在是高,不愧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中有一段,是说常季问老师,那个被砍去一只脚的王骀,“立不教,坐不议”,却为什么能跟您一样有众多弟子,而且还能让他的弟子们“虚而往,实而归”呢?仲尼做了一番分析之后,总结道:“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意思是说,死或生都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随之变化;即使天翻过来,地坠下去,他也不会因此而丧失、毁灭。他通晓无所依凭的道理而不随物变迁,听任事物变化而信守自己的宗旨。

《论语》或其它典籍里的孔子并不是一个扳着脸孔教书的老朽,而是一个智慧老人,还有点狡猾,他与弟子们坐而论道,便是在讲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弟子们在这样的故事里受到启发。读到这里,忽然想起《论语》里颜渊的一段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难怪仲尼平生最喜爱的弟子颜渊,对自己的老师有如此高的评价了。

再回到我要寻求解决的问题上来。《兰亭集序》里的“死生亦大矣”,课本解释为“死生是一件大事”。这句看似通俗的解释,我却不太懂。这里的“死”与“生”到底是什么关系?是死与生一样是大事呢(比较,主从),还是死和(或)生都是一件大事情呢(并列)?如果说二者是并列关系,死和生都是大事情,为什么不说“生死亦大矣”呢?我迷惑了。所以,去查找引文出处,才知道这句话原来出自孔子之口,是他与弟子对一位被砍了脚却有大学问和大境界者的评价。在孔子看来,死和(或)生同样都是大事情。在这里,孔子是说王骀这个人已经超越生死,不忧不惧,无论是生还是死,他都不会随之变化,或丧失或毁灭,他所通晓的道理也不会随物变迁,因时因境而变化。这便是一种大学问大境界背景下的永恒与不朽。再回读《兰亭集序》里的句子:“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曾经的快然自足,将会情随事迁,曾经的欣喜,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何况寿命长短也会随着命数一起发生变化,最终归于毁灭。可见,我们不能像古人那样超越生死啊!无论寿命是长是短,都将终期于尽,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里含有人生苦短之叹)这怎么能不令人痛惜呢?“死生亦大矣”这句话的表达重点是“死”,它和“生”一样是一件大事情,“死”与“生”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说“生死亦大矣”。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曲解王羲之的本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东坡的这句话说得太有真理了。教了很多遍的课文,每次读它,都有新的体会和认识,而且好像是越读越有不懂的地方。此乃《礼记·学记》所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