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15:38:19

《钓鱼的启示》

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这件事和父亲告诫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林丽老师直奔主题,切入中心“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是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学生比较难懂。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拔高要求,即“低起点,高要求”,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下面就本节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上课伊始,林老师就从中心入手,并让学生根据学法“品词句,悟情理”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是”与“非”,并让学生结合课文解决怎么做是“是”。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这时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放鱼难的原因是:鱼很大很美,钓鱼到这条实在不容易,是几十年不遇的,而且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实在是舍不得。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态度,体会父亲抉择的困难。最后再来让学生感悟得到的启示及父亲的告诫对我人生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理解。这样就遵循了从戌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规律。二、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对深奥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整节课,林老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做到自读自悟,读悟结合。首先是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找出“我”放鱼难的原因的句子,并作旁注;还有师生合作读父子的对话;有引读“面对我的委屈,父亲还是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面对我的乞求,父亲还是说……另外还有指名读、齐读等。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分析作者心情的变化,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悟哲理,老师抓住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难在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体会放鱼难的三大原因 。首先感悟鱼之大 ,鱼之美,体会放鱼舍不得;而后了解钓鱼之辛苦,又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之下,体会不愿意放鱼的心理。接着,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怎样?”让学生感受父亲也在思想斗争,体会父亲的不舍。最后老师又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引导体会父亲的告诫使我受用一生的真正意义。

四、语言提炼的精妙。

这节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味和浓浓的名人气息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老师对语言的提炼。为了使学生加深感悟,老师引用古诗《江上渔者》,格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以辅助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再如在学生充分感悟了放鱼难的原因后,老师让学生用“既……又……并且……还……”梳理课文的思路,又用“尽管……还是……”梳理放鱼的无奈心情。这样使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精炼的把握。最后又引用孟德斯鸠的话“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什么”辅助理解课文告诫我的哲理。同时老师又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感受设计成一句经典的话,让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个环节中老师的示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的感悟也很深刻。

五、自己的看法。

对哲理的感悟,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的生活中是否遇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如何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更能加深对“启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