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练习题 > 考前练习 > 高一语文资料: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讲评

高一语文资料: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讲评

更新时间:2024-03-29 18:42:02

高一语文资料:高一语文期中考试作文讲评 高一年级语文第一次作文讲评

一、文题回放

请以“在读书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③严禁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二、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可以多角度思考立意的题目。

从字面上讲,“读书”可以理解为“求学”,“在读书路上”可以写自己的求学过程、求学体验,写作时可以叙述读书经历,描写读书生活镜头,抒发对给予自己读书生活帮助的人感恩之情。从深层来看,“在读书路上”可以理解为自己读书的心路历程、思想变化。可以写书籍对自己精神成长的积极影响,可以写在读书的过程中如何质疑、问难,可以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如何逐渐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可以写如何认识并且处理好经典作品与流行读物的辩证关系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不管你从哪个角度思考、着笔,最终都要落笔于“读书对于自己精神滋养、精神成人有重要影响”这个主旨上,这样才具有一定的深度。

这也是一道引导同学回归语文教材、反刍文本养料的题目。

必修一第二专题名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板块分别为“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倘如你对课文的内容熟悉,立意固然不成问题了,即便是文章的思路的展开、结构的安排也能就地取材轻松成文。比如,为何要在读书的路上艰难行进?因为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怎样才算求学正道?要自勉、坚持,也要善于学习。至于教材中的睿智思想、丰富语言,你尽可以大胆汲取,为我所用。

三、存在问题

1.拖沓平庸。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它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定(40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间)和字数规定(800字左右的篇幅),一些同学在记叙经历、描写场景时不能够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写,而是一味絮絮叨叨于读书的过程或经历,给人平铺直叙之感;一些同学在议论时不注意抓一两个问题去讲深谈透,显得平淡浮浅。

2.“题记”泛滥。不少同学的作文注重写“题记”(有的还有“尾记”),但从 “题记”与文章关系看,或生拉硬扯,或内容重复,或故弄玄虚。不追求内涵的精警深刻,而追求“玩技巧”,这种哗众取宠舍本逐末的做法要赶快改正。

3.偏题跑题。本次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审题准确立意深刻,但也有同学写作偏离题意。有的在文章一开始就偷换概念,比如说一个人就是一部书(单看这一句,不是没有道理),然后说“读人(认识理解一个人)就是读书”这就走上了岔路,接着讲认识一个人有多难,一路走去,越走越远。还有的说自然美景就是一部书,读出了它的四季美景,读它千遍不厌倦……这些都是另起炉灶,写跑了题。回头想一想,你是否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与题目风马牛不相及?

四、写作建议

1.吃透教材。教材是一座矿藏,这里有丰富的写作资料。吃透教材,烂熟于胸,脑海激浪花,口中吐华章。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作些摘抄,反复咀嚼,消化吸收,自然滋补自己。比如学完《我的四季》《我心归去》可作如下整理:“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等。

2.重视阅读。学习语文一定要广博阅读,读的多了,自然眼界开阔,思维发达,想象丰富,文辞华美。有的同学总觉得拿出一点时间阅读一本杂志可惜,不如解一两道数理化题目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时间长了,连一句通顺的话也讲不出来,作文总是写得低幼稚化,这类缺乏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眼界狭窄思维滞涩语言贫乏的同学往往被称为“只会做题的理科小动物”。

3.坚持练笔。一些同学平时不注重练笔,文笔锈钝,考场上自然搜尽枯肠难成妙文。我们提倡“有一点时间就读,有一点心情就写”,我们要求每周一篇练笔,意在帮助同学们养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好习惯,积累素材,积淀情感,保持思维和写作有源头活水。烂熟上百篇优美文章,练写上百个精彩文段,自然文如泉涌,妙语联珠。你想不写好文章都难。

优秀作文选读

在读书路上

读过尼采或是卡耐基,读过卡夫卡或是普鲁斯特,读过鲁迅或是梁实秋——这些都一样。在墨汁恣意的海洋中,我们盲目而空泛地涉猎于这些名家经典。那真的是知识吗?不,所得所感,仅仅为了一个神明所渴求的祭品,它的名字叫做:应试。

我们在人流的推搡下前行于这一条拥挤而逼仄的道路上,顶着一轮苍白冰冷的太阳。迷路了吗?不,大家都在这里。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终点通往何处,是晦暗的泥淖、抑或是野萍盛放的彼岸。

所谓的文明盛宴,我们饕餮着囫囵咽下,殊不知自己的胃肠早已不堪重负。就像一个聒噪而好客的主人,不停地招呼着大腹便便的食客:“来,吃!喝!!”

模糊了感官的信赖,疑惑了世界的真实。饥饿的是我的眼睛,向应试吞噬无尽的原野。沙漏无穷无尽的流逝使我们恐慌,于是狂奔掩饰了嘈杂的心跳,跌倒还想抓起一摊污泥,塞进始终空虚的行囊。

我要的不是这些,不!绝不是!

我会醉心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对非人暴戾的凄婉控诉,忘记它的种种文学地位写作常识……我会用,也许很多很多年的时间虔诚地叩拜于《生活在别处》的光芒之下,任这场浩瀚甘霖淋湿自己的衣襟,忘记作者姓甚名谁,获得过多少荣誉……我会拥《青鸟》入怀,如同童年珍爱的玩偶,忘记诺贝尔奖的种种殊荣……

可是,我不能够!

年轻太过仓促,不需要太多美丽的花纹点缀。它现实得有些残酷乖张。不要求你四书五经琴棋书画礼乐皆通,只需把那些矫饰过的思想机械地填满铅印的试卷,仿佛在用笔迹细密地编织了一张卷曲缠绕的蛛网,无声无息地把你窒息于其中。所谓:我们的错别字得扣分,而鲁迅先生写的,那却叫做通假字或者异体字。

在读书路上,我迷茫了。那一份份程序化的读书报告、阅读笔记,就真的可以确切地反映出我们对名家浅显而浮躁的认识了吗?或者——换一种说法:真的掺入了我们自己的感情了吗?

请给我一方自由的天空,一方可以无拘无束地舒展、翱翔和腾空的碧色苍穹!

太阳,不过光明了半个地球;一本真心挚爱的书,却能温暖整个世界……

在读书路上

那是怎样的一个前方?

光影交织,看似茫茫。轻踏其上,眼前掠闪回溯流光,有一个美妙的声音轻响:这,是在读书路上。

那是怎样的一个前方?

行云流水的诗文倾泻在宽广悠然的古道上。诗人们举杯爽邀明月,舞剑痛断离愁,高歌窈窕篇章,互诉一腔衷肠……即使春潮带雨来急,炎夏背灼天光,疾秋风寒屋破,暮冬天欲飘雪,亦是如此。

走在这古色古香的路上,诵读如梦如歌的篇章。一切终将豁然开朗,哪管途中将遇到怎样的雨露风霜。我看到路边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远方似乎有赤壁高耸,我听见苏子在感叹“物与我皆无尽也”。亦看到追慕先贤的文人在这里发现了“折戟沉沙铁未销”,并藉此想到了郁郁不得志的自己,感慨机遇造就英雄。也许到了晚上,这路上又有了“七八个星天外”的芬芳,也许静谧的让人有些分不清方向,当随风潜入的新雨轻轻滴落在你的脸上,也许你会突然惊醒——

噢!这是在读书的路上。

那是怎样的一个前方?

海棠花绽放在漆黑的枪口上。充斥着硝烟与血泪的战场,何时,才能摆脱迷茫?

人说,历史永不能忘。书中的记载是记忆更加明朗,也许脚下平静的土地曾是花的墓场。军队走过的地方,生命仿若流星一样。

在这条路上,能看到战争的火枪,闪烁着刹那光芒的生命,把原本的梦想,染得有些彷徨。和平的现在,我们感受不到那样的绝望,但那声嘶力竭的哭喊却可以透过黑白的文字,在书页间缓缓流淌。那种如身临其境的凄怆,会使你忘记自己身在何方,但总会有那样一篇最终章,告诉你,这是在读书的路上。

在路上,有着名著的圣堂,虚掩的大门内,偷露着金光。做着红楼长梦的看门人仿佛永远不会清醒,圣堂后的山坡上,似乎建着呼啸山庄。怀着虔诚的心向门内偷偷一瞥,便被深深溺进了文学海洋,能看到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能看到祥子自出生便注定好的绝望,待到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再一次落寞地把大钟敲响,我便向神灵许下超越一千零一夜的愿望。

请让文学大道上的灯永远明亮,怀着虔诚之心的我将永远流连在读书的路上。

在读书的路上,甘愿这样不可救药地沉迷……

在读书路上

我们一生都在读书。幼年时的天真无邪,少年时的求知欲旺,中年时的稳重世故,老年时的睿智平和。人生路在不停地向前,我们的读书路,也一直绵延不绝。

幼时,总是妈妈轻柔地念着白雪公主,爸爸低沉地说着大灰狼,小小的嘴巴大张,乌亮的眼睛闪烁,年幼的心怦怦直跳。书,从父母的口中如音乐般流淌,纯洁的童话在我们的心灵铺下鲜花般的温床。我们在明亮的读书路上,迈下了小小的、快乐的一步。

慢慢长大了,眼睛逐渐眺望向更远的地方,少年青涩的游丝,爱徘徊在科幻的海洋;少女温柔的思路,总在生活细腻处筑巢。那时的我们,在愈加缤纷的试卷汪洋中游动,仍不忘从前充满梦幻的故事,白日里冥思,夜里偷翻着冒险者的远航日记和英雄的史诗传说,在心中种下勇敢与幻想的种子。但我们仍然注意到,在远离我们小世界的某处,战争还在割动和平的防御,贫困还在撕扯无数人的生命。我们已经会在偌大的图书馆里去寻找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赫尔曼·黑塞曾说过,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是去阅读世界名著。于我们,时间为我们累积的是年岁,而读书引领我们走向的,是通向世界的巨门!我们读着《赤壁赋》,学着苏轼辩证地看待世界;我们读着《师说》,跟从韩愈放下年少的轻狂,向知识的聚集地出发;我们读着世代王朝更替的历史,思索着更有力的政治体制和政策方针……是的,慢慢长大了,慢慢就不再一样了。读书路上,我们似乎看见,前方有斩断一切荆棘的利刃。

而立了,我们都有一种终于成人的感觉,世界在我们眼中不再无止境的延展,而是渐渐显出它的轮廓。我们的心灵不再会轻易躁动,米兰·昆德拉云雾一般的《生活在别处》不再是镜面上呵出的热气,中国古代生涩的老庄之道也成为我们行走的准则。我们越来越会读书了,谈吐中似乎是优雅的哲学家,行动中越发能让人依靠。那便是我们真正长大的记号。在一直伴随在脚下的读书路上,我们应在此插上一束美丽的百合。

暮年的时光总是易打发的,儿孙的欢笑萦绕在耳边,清闲的时光仿佛永远用不完,但一句老俗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仍踏着读书路行走,读书赋予我们成功让我们更加睿智:与书为友,相伴终老。

人生该怎样度过?常有青年这样发问,不必引用名人的话,去读书吧,在读书路上,你就会发现:

人生路无垠,读书路无境。惟有一直行走在读书路上,以读伴你生活左右,人生才不会虚度。

在读书路上

书是兄弟。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江湖义气,但细细想来不无道理。

于是,像了解兄弟一样,我翻开了书,走上了读书之路。

时光回流,时空逆转,瞬间回到过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听见东坡居士在赤壁下低叹,看见他在荒凉无人的赤壁古战场边摇头吟诗,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对自己远贬他乡的遭遇愤愤不平。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对人世沧桑的无奈之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听见李白在酒桌边高唱,看见他眼中流露出的对奢华宫廷生活的厌烦与不屑。只见他举起酒壶,一饮而尽,泼墨挥毫,造就了一首首笑傲于天地的名诗。他的狂傲不羁﹑不拘小节,仿佛在向世间一切权贵表达自己的不屑﹑蔑视与嘲讽。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傲视权贵的不凡气度。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19世纪的英国。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听见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里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看见在她那瘦弱平凡的身上,闪耀出对平等的追求的不平凡的光芒。她的思想已摆脱了那个时代对她的束缚与人们的偏见,为自己的幸福唱响了一曲动人的歌。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大胆为自己寻求幸福的高尚人格。

时光来到了20世纪的中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如雷贯耳,响彻云霄,回荡在中华大地,振奋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

我看见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在北国看着银装素裹的世界,感叹着江山如此多娇,联想着历代帝王的功过是非,感受到了他那带领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走向独立与强大的大无畏精神。

在读书路上,我了解了感天动地的爱国情怀。

我了解书,一如我了解我的兄弟。我知道,要了解一个人,要长期地细致观察下去。所以,我明白,我对书的了解还只是肤浅的。我会继续将我的读书之路走下去,一如我希望我的兄弟一直陪伴着我一样。

我,仍在读书路上。

现在是,以后也是。

在读书路上

“即使这样生活在果核中,也能拥有无限空间。”哈姆雷特舞动双手向朋友说出自己的内心。于他,爱情是他那时的果核。

于我,读书是我的宇宙。

佛家语,一沙一世界。书是我的沙滩,读书就是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安逸舒适。

读书路上,我漫步。当所有人捧着教科书、教参乃至作业本并自诩为读书的时候,我不屑去听聒噪的考试动向,我愿意为了寻找美在灯下细读课本,不是为了我现在手下的试卷,是为了寻求寒江边上钓“雪”的寂寞空灵,为了寻求“洞在清溪何处边”幼稚却真实的寻找,为了怀念古战场“黑云压城”的雄浑。一书一世界,大千世界,又怎么可能那么快的读过去?走马观花不是我的个性,咬文嚼字不是我的追求,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钓鱼是为了人生和生存,他钓鱼很少,更多的是看山和水;我呢?看清书中的美与丑,看懂我人生的真实。

读书路上,我与同伴一起走。多少人读过书?很难说的清。多少人真正读过并且爱着读书?其实不很多。董前辈一篇《三上》使我们成为笔友,胡适一句“读书当在无疑处有疑”让我为之折服,鲁迅大笔一挥,让我热血沸腾,成功学始祖拿破仑(不是法国的皇帝)一席话让我充满力量。我还有许多同伴,他们或者就在我身边,或者在大洋彼岸,或者去往另一个世界,但不影响我与他们的平等交流,我与他们一同向前,探索未知领域——从不在意我的灯亮了一整个晚上。

读书路上,我很挑很有脾气。作为一个人,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毫无脾气?哪能被书捆住、压死而留下悲剧人生?郭沫若说过:“死书读活人,能把人读死;活人读死书,能把书读活。”我愿意做后者。当爱因斯坦为我展示走的混乱的时钟,并且说那些繁琐的公式时,不耐烦的我会把他的世界合上;当红楼梦中那些人儿哭哭啼啼惹人恼时,我请他们离开。我就是我,我要的是补充我的心和灵魂,而不是只为读书失去自我。我明白,不论哪本书的作者在我合上他们书的时候,都会笑道:“这孩子!”,这是一种爱,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我没有让他的世界被尘封于书架,因为我能走进他的世界陪他聊天,因为我会再次摆放他。

我就是我,我的读书路,我的无限宇宙,我还会走下去,因为前方,还有我古今中外的同伴。

在读书路上

我,也许并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也不是个有文学气息的人。即使读的书不如别人的多,我也不觉得难过。因为,我有我自己的那一条小路,上面有美丽的池塘,池塘里鲜花盛开。

小时候,我认不得多少字,可爸爸书架上一排排已经发黄的书一直诱惑着我。我徘徊在它们前面,犹豫了许久,最终选了一本《水浒传》,紧紧抱在怀里,偷笑着跑回房间,一边查字典,一边在书上写下我幼稚的拼音字母,一边认真地读。可终究还是读不懂,记得的,只有鲁智深这个花和尚,倒拔了一棵柳树。但是,我还是把它看完了,一种兴奋久久不能忘却,同时也激发了我学好古文的斗志。

后来啊,我看的书多了,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时常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脑海中。我看见了坚强的阿廖沙,纯真的海蒂,还有相视而笑的夏洛和威尔伯。可我最爱读的,还是侦探小说。连续不断的悬念和环环相扣的案情,还有侦探本人在讲解案件时一点点拨开的迷雾……这些惊心动魄在我看来都是别的书所无法比拟的。

长大了,我成了个“红迷”。无论周围的人怎样说《红楼梦》无聊或看不懂,我都爱这部中国古代世上最伟大的小说。我爱那经历了世态炎凉的通灵宝玉,也爱那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还爱那颦着眉头流着泪唱着《葬花吟》葬花的黛玉。我画了书中人物的关系图,也读了一些红学著作,都是为了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看见的不仅仅是宝玉和黛玉,还有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的梦,元妃省亲时龄官唱出的绝妙唱段,大观园诗社活动时各人一边品尝螃蟹一边作的《螃蟹咏》,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时的那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为《红楼梦》最后结局的散失感到痛心,为前八十回被大肆篡改和最后那四十回的“狗尾续貂”感到气愤。但是,我想,只要能读懂了那仅存的前八十回,人生的意义恐怕也懂了不少了。

读书的时候,我很开心,也有些小小的激动。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我读书的这一条路还长着呢。我还想去领略《希腊神话》的传奇色彩,《先知》的耐人寻味,《巴黎圣母院》的曲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