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关键在于发现——《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关键在于发现——《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3-28 16:07:03

背景

我试图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以自己的心灵触摸文本,理解、发现文本意义,并赋予文本新的内涵。

教学预设

《我与地坛》一文,作者史铁生以个人的人生经历抒写了一曲对地坛和母亲的生命赞歌。地坛饱经沧桑却更为持久和坚忍的生命力是史铁生心灵的另一个故事。我的课堂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中景物描写来理解地坛,感受地坛。

过程描述

我是举了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事例导入新课的:“贝多芬双耳失聪后扼住了命运的喉咙,谱写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霍·金,是一位重度肌肉萎缩硬化症的高残病人,却成为光芒四射的科学巨星,陆幼青身患绝症,仍乐观地同命运抗争给我们留下了“一生因结局而美丽”的人生态度和作品《死亡日记》,而史铁生也在不屈的命运中显现出生命的厚度和质量。课进行得非常顺利,第一个问题:“我”人生的支点是什么?在回答了“地坛”之后,我让学生具体找出地坛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当我们一起读着地坛四百年的荣辱沉浮,沧桑百年,读着那些弱小的生命在地坛中自由涌动,生命张扬,读着四百年的地坛里那轮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那伙被青春的记忆牵扯着的孩子、那些夏天和秋天经历的事件,生命在苍凉之后竟然显示出另一种更为高贵的魅力。我有些感动,虽然我不只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我的学生也有些感动,虽然或许他们仅仅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字。

在彼此的感动与温暖中,我提出第二个问题:“我”钟情于地坛。地坛究竟给了“我”什么?学生的发言是到位的,有说给“我”启示的,地坛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而生命更为精彩正告诉作者身残志不残,有说给“我”超脱的,地坛四百年,宇宙几千年,个人的生命只是沧海一粟,还有说给“我”安慰的,这里宁静的氛围容“我”的心灵在此栖息,隔绝尘世的喧嚣和浮躁。

答案很完整,我正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高一(1)班的班长骆鹏飞说:“就像桃源世界一样。”这是我备课时未曾想到的。于是我决定把下一环节暂时放下,先讨论这个问题:地坛世界与桃源世界是否一样?学生显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在我们一起品读《桃花源记》的第一段和《我与地坛》的第五段之后,讨论是热烈的。有说两个世界是一样的:都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有说不一样的:桃源世界更多的带上了理想色彩,而地坛世界则似乎更接近现实世界。

我在学生讨论的触发下,也逐渐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地坛的宁静是否有如桃源世界的宁静?地坛世界的现实色彩与理想色彩有何区别,与真正的现实世界有何差距?地坛世界和桃源世界对两个作者的心灵起到的作用是否一致?讨论继续深入,在不断的碰撞和触发中,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和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桃源世界是作者单纯的逃避现实的世界,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厌弃官场的虚伪和狡诈,他向往一个恬静安逸、自由平等的社会,在叙写上带着浓重的理想色彩。而地坛世界虽然不免有逃避现实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是直逼内心,对自身生命和价值审视的世界,它拒绝了一切浪漫的想法,在疏离现实的心灵世界里进行着甚至是残忍地解剖灵魂中的软弱和缺陷的工作。这样的世界注定是自我反省的世界,脱胎换骨的世界,因而地坛世界比桃源世界在情感上更为严肃,在内涵上更为深沉,在时间上更为长久,所以桃源世界只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世界,只是作者一种美好理想的寄托;而地坛世界则最终拯救了史铁生,使他从苦难和日益消沉中艰难地站立为一个精神上更为强大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史铁生语)他的作品带来了机体健全的作家所不能具有的抚慰人类灵魂、振奋人的精神的热力。

这些远不是我备课所准备的内容,但我和学生都完成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感到了一种对文本阅读的喜悦和发现的成就感。

反思与讨论

平常上课一提问,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张口就答,其实反映了我一种不自觉的条件反射。长期以来的接受式教学已经深入骨髓地影响着我的教学行为。尽管在意识上,我知道任何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学生做,但实践中还挺难改。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课堂的状态必须是自由对话。沉闷专制的课堂产生不出鲜活的思想,,就好比一潭死水永远产生不出活力与生机一样,而自由的课堂就如同活力四射的泉眼,思维的火花将永不枯竭。课堂中教师互动,教师有思考的空间,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师生互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其次,教师必须有开放的视野,课堂中要杜绝“包办现象”。现代教学强调学习探究的过程,强调不断发掘和生成的过程。一切预设的课堂过程可能在实际的课堂中颠覆。教师要敢于舍弃某些精心准备的环节,乐于听到课堂中“另外”的声音,善于从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中发现问题,课堂的终极要允许非句号的存在,有时也许一个问号就是探究的结果。

再次,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充分感受文本,发现文意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发现的机会,假如没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就不会有深层次的师生互动,那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了。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简直就是充满诗意的求知交响曲。”这种生命涌动境界的出现,自然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叩开了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维迅速转动,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特点。这样师生互动的语文教学境界是令人神往的,也是每个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