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初中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学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愚公移山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4-04-19 11:58:07

 

“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教案
课 题
愚公移山
授课时间
授课时:1
自学课:1

 自读要求 .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辨析文言词语
3.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学案)
一.自学指导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二.学生自学
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惠。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一导入:《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二.自学展示:
理解词语、句子。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三.质疑点拨: :
1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2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3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4问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C、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四.总结:
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