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本文【小学高年级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小学高年级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所属专题栏目是【】

更新时间:2024-04-20 21:18:48

一、借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介绍,分析小学高年级教材的发展趋势。

1、专题组元。

人教版教材的一贯特点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单元结构,到了高年级段,这个特点有哪些发展之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个特点。请老师们翻开五年级下册教材,浏览一下八个单元的设计,您发现了什么……

l第一组“走进西部”(课件):这个单元讲的内容,就是关键词“西部”

l第二组“永远的童年”(课件)(同上)关键词“童年”

l第三组“语言的艺术”(同上)这个内容好像是我们以前语文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或者说是接触不多的一个专题。

l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这一组着重是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一些可歌可泣的事,体会令人震撼的情。从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看,这是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专题和角度。

l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那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们也来找一找关键词:“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著之旅吧”,那么,这个单元主题就是“走进中国古典名著”。这是一个学科主题非常明显的单元。

l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这一组是一个大综合,“走进信息世界”,具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

l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是我们四年级“作家笔下动物”这个专题的延续。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教材的前后衔接,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理念。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去体会古今中外的大作家笔下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l第八组“异域风情”

l老师们,我们从这八个专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1)从题目来看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专题设置的角度来看,本册教材跟低中年级教材相比有没有一些发展和变化?比如说,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就是以前教材中所没有过的,从语文的听、说、读、写这四个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来说,这个专题更加侧重于语言的表达、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的角度来安排的;再比如: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它不是一种纯粹的人文性的,而是更好地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主题特点。这些主题跟低年级的主题相比,就是一种发展。低中年级教材中反映出来的,更多是人文内涵(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把内容相近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个单元)。另外,这八个专题,有没有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也就是说,课题不可能一模一样,但是在低中年级的教材中已经接触过这样的内容?请老师们来找一找,那个主题是你们曾经接触到的内容?(第四组)在中低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以情动人的主题,可能主题名字不是这个,如:“人间真情”这些类似的主题。再找一找,还有没有?(第二组),从一年级开始到四年级,类似这样的主题单元是比较多的。那么我们要思考:对于这些主题单元比较接近的课题来说,我们怎么再在人文内涵方面去深入把握它,怎教学才能跟以往的教材有所区分,体现螺旋上升,有所提高。所以从这八个单元的编排,我们可以总结出高年级段教材的特点:

l专题组元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作为语文学科,他的专题组元的设置并不完全是人文主题,也有学科主题,这一特点在高年级段中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体现。从主题的延续和发展来说,我们作为教材的执行者,首先进行一个梳理,了解一下类似单元在人文内涵方面究竟有怎样的一个把握,

比如说:五年级下册“永远的童年”,这一主题讲的是儿童生活,在一年级下册就有“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这样的一个主题。那个时候,孩子们都很小,我们给孩子们一种感觉,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给孩子们贯穿这样的一种思想,让孩子们幸福的、快乐的、成长,——感受生活的甜蜜和幸福,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在三年级上册也有这样的主题是“多彩的儿童生活”——反映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孩子积极向上。三年级下册“儿童生活”的主题表现出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烦恼,还有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到了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思考的内容更加深入,引导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我们从刚才所整理出的这条线索中,可以看出:教材编排时内涵在逐渐的加深。到了五年级下册这个单元“永远的童年”——我们要感受到的是什么呢?从这几篇文章当中(课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童年的感受独特而珍贵,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保持童真。这是这册教材这个单元主题所要表达的内涵。

2、导语。下面我们来看看教材中的“导语”。为了便于老师理清教材的线索,掌握导语的变化,我们先来看看一年级(低年级)的导语设计:(课件出示)是不是非常简单,只有一两句话。如“春天”这个单元,就是“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兴趣,用非常号召性的语言,召唤孩子们去读一读有关春天的文章,开展一些在春天里做的活动。到了中年级,导语的安排开始丰富了,语言丰富了,但它的主要功能还在于:1、揭示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读书的欲望。在个别的单元里,中年级的导语设计中还有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前做一些搜集、准备工作。到了高年级,变化就很明显了,首先,形式上就不一样。高年级的导语设计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与低中年级比较相似。揭示单元的主题内容,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关于语言训练方面的要求”,提的非常具体。比如第一单元中就有“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语言的训练显得很明确,这就是教材在导语方面的发展。也就是教材对于人文内涵的要求和工具性的要求明确地在导语中提出来,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教材、学习教材。

3、综合性学习。我们再来看看“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五年级综合性学习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安排了整组的综合性学习。这是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重大突破。综合性学习的编排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

第三学段的综合性学习与第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在教材的编排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来看这个表: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出现次数

每学期两次

每学期两次,

一“大”一“小”

呈现方式

在精读课文后布置,在语文园地中设“展示台”交流

打破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界限,整组集中安排。以活动建议为主,阅读材料为辅

学习时间

课外活动,

课内交流

课内外一体化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选择的话题是“信息世界”,编者考虑的就是如何体现教材的时代性的问题。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信息的世界,我们说谁要把别人的眼球抓住,谁就能在经济领域里获得胜利,这就是注意力经济。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来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力,它不仅仅体现的是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的要求。实际上综合性学习的优势就在这里:1.对语文学习特点的思考:语文学习是线性的序列,还是是整体的,螺旋上升,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后者)? 2.生活—实践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和归宿。3.综合性学习促进学习和教学方式的转变。4.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

4、栏目设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高年级段教材所设置的栏目。我想还是先请老师们看看高年级教材的栏目是如何设置的?想一想低中年级教材是如何设置的?比较一下是不是有变化了?为了帮助老师们回忆,我把四年级的教材有关栏目展示给大家看看。先看“语文园地”中有哪些内容:1、口语交际。2、习作。3、我的发现。4、日积月累。5、成语故事。高年级的栏目设置名称变了,不叫“语文园地”,而叫“回顾拓展”,我们写文章都知道,有时候,题目往往能概括文章的中心,主要的意思。一看“回顾拓展”这个名称,就知道它揽括了在这个栏目、这个单元训练要做一些什么事。那就是要对这个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进行梳理,还要拓展,不仅仅局限在整理本单元学习中获得的一些受收获。我们再来看每个栏目。第一个栏目它是交流的平台。这是高年级教材的显著特点。“日积月累”这是与低年级教材相同的地方,是继续保持的。“课外书屋”这也是低中年级所没有的。为什么要在高年级安排“课外书屋”呢?一个明显的意图就是要引导孩子去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读好书,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因为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来说,应该是从句子的阅读——片段的阅读——篇章的阅读——走向整本书的阅读,所以在小学阶段从来不涉及到整本书的阅读,将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阅读缺陷,将难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教材进行了这样的编排,体现了对孩子阅读的引导。当然,教材不仅仅是这一点,还有其他地方也有体现,待会儿再做介绍。看了中低年级的栏目和高年级的栏目,我们归纳一下,其变化是:1、栏目名称的变化。以“回顾拓展”代替“语文园地”;2、新增“课外书屋”栏目,体现对课外读整本书的引导。3、“交流平台”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栏目的一个发展,是在这个栏目基础上的深化。中年级时“我的发现”往往是择取一两个语言材料(关于句子,关于段的),然后以孩子发现、感悟的眼光来谈论,到了高年级以后,“交流平台”的内容已经宽泛了,完全打开了,不仅仅是围绕某一个点,也可以围绕着整个单元,只要孩子感悟到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总结起来说,孩子在“交流平台“中,可以交流本组学习、在理解内容、在陶冶情感、在读法写法、在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收获,体现了导学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以上从专题的组元、导语的设计、综合性学习、栏目的编排四个方面分析了高年级段教材发展的突出特点。

另外:本册的识字量安排了200个,认字量150个,学完本册教材后,小学阶段3000个汉字的识字量就完成了,写字任务还剩下200个,在六年级继续完成。六年级没有认字的任务。整册书的一些小问题,比如:注音继续采用注本音的方式,不再采取注变调音的方式。所以很多词语要读轻声但我们还是注本音。

二、高年级教材的基本特点(围绕五年级下册教材进行介绍)

(一)专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创新。(这与我们刚才讲的内容有些一样)

1、学科主题。我们接着看其他的一些方面。先看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是一个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科主题的设计。在这一单元里,所呈现的课文有那些呢?第10课是文言文《杨氏之子》,这是一个非常活泼、有趣的一个故事。从这样一个故事中,让孩子感受到语言交流中应变的机智,故事中的两个任务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为了打破僵局(来拜访父亲,父亲不在,只有一个小孩,跟小孩说什么呢?看到桌子上有杨梅,就打破僵局),找话题说:这是你们家的杨梅吗?问得话题当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问者找出一个联系,打破僵局,这是一个机智的体现。而更加聪明的表现是这个孩子,他不仅能够马上大人说话的含义是什么,而且马上能够巧妙加以应对(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应对的非常巧妙,体现了这种应对的机智)。第11课《晏子使楚》,这是老课文,我不用多说。课文现了人物的应对机智,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思维敏捷,逻辑的严密性。这两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说话的艺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巧妙应对。第12课《半截蜡烛》和第13课《打电话》从文章的表现形式来看就显得比较特殊,一个是剧本,一个是相声,都是语言类的体裁,以语言见长,故事本身就体现了人物说话的特点。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我们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许你看这个小姑娘说的话很简单,无非是我要到楼上去睡觉,很简单,体会不出什么,但在那样的场合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很聪明的。所以我们高年级口语交际的一个要求是:要根据对象和场合来说话。这篇课文教师一个很好的例子,体现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鲜明特点。《打电话》这个相声从反面的一个例子体现出说话不要罗嗦,要简洁,明了。这个单元围绕“语言的艺术”这个主题,设置了这样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如何进行得体的交流。当然像“作家笔下的人”以及“古典名著之旅”也同样体现了专题的思想。

2、单元编排方式的改革——“篇章带名著”。

有些课文我们都非常熟悉,是老教材中就出现的课文。比如说:第五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对于这些老课文我们如何在新教材中进行创新,“篇章带名著”就是我们的回答,也就是我们这册教材的编排方式。我们来看看教材是如何做到的?《将相和》课文时根据《史记》进行改编的,不是原著,儿童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安排了一个“资料袋”,由这篇课文带出对《史记》这本名著的了解,最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有好处,不仅让孩子知道在历史上有将相和这个故事,而且从故事中了解到了它出自哪一本书,知道这本书的作者以及相关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引领孩子在今后、在课外中有这样的一个方向,就是去找这样的书去看看。再看《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也是根据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在课文之后安排了对《三国演义》的大致介绍。《景阳冈》也是采用了类似的这样一个编排,一篇课文后面就带出了相应的“资料袋”。《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后面没有安排“资料袋”,但是在单元后面的“课外书屋”中提出了去读《西游记》这样的一个要求,所以整个单元特殊在哪?就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课外所引用出处的介绍。至于这些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下面我们在做介绍。这种编排是我们在单元内部编排的发展。

3、发展了课文的新形式。

这种形式老教材中没有的,新教材有了,这种形式就是在人物描写一组里面,这篇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来翻阅一下教材,在这篇课文里面,课文是有片段来组成,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面,不乏有选择片段做课文的例子,比如说《火烧云》就是一个片段,《景阳冈》也是从长篇小说中节选的片段,而这篇课文,说它是一个创新,就是在老教材中从来还没有出现过片段的组合,形成一篇课文的这种形式。这样编排有什么好处呢?这篇课文里面有三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三个片段所营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多方面的,有儿童的、有青年的、有老人的。从方法上来说,在一篇课文中,集中展示了刻画多种人物的典型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的,从人物的性别来说男的女的都有,这种效果是在任何一个篇章里面难以达到的。也就是选择其他课文就无法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所以新教材采用了这种片段组合课文的编排方式。我们再来看看,这种课文仅仅就是把片段累加在一起吗?也不是的。在每一个片段的题目下面有一提示,这个提示将这个片段选自的文章进行了了大致的介绍,告诉孩子们这个片段出自什么书(文章),来自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如果没头绪地出现这样一个片段,就有点莫名其妙。有了这样的提示,对孩子了解人物形象大致的特点,便于孩子更好地去阅读这个片段。以三个片段都分别在题目下面加以提示,这种形式在老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将会引起我们教师在教学进行思考,怎么去教呢?需要我们老师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新。

总结这种教材编排的优势就是:一个片段集中一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几个片段就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面。

(二)课文系统在丰富人文内涵、发挥语文教科书学语文、学做人的功能方面继续努力。

1.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重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可能我在说这一点的时候,老师会说:真没劲,老是说这些。我觉得教材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一定也反映国家的意志。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过,《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议,我们简称8号文件,后来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八荣八耻,在思想道德方面我们始终必须要牢牢坚持的,千万不能放松的。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渗透这样的思想,而不要纯粹让孩子去背,去死记呢?我们的教材是这样做的: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

比如说:第一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的孩子首先能感受到西部美丽的风光,如《草原》。而第二篇课文《丝绸之路》让孩子们了解西部还有这样灿烂的文化。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自豪感油然而生。从《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中,孩子们又能感受到一代代的建设者为了西部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让孩子感受到中华民族一代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再如:第四单元也是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从课文《再见了,亲人》表现了中朝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国际主义情谊;《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表现出的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无论我们何时去读这样的课文都会被深深地打动。我们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时候,不一定都是去找过去革命战争年代中的题材,而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寻找这样的一些精神,如《桥》这篇课文,能让我们体会到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样的传统教育是绵绵不息的,在忍任何时候都是有的。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

所选的内容跟单元的专题有联系,如《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桥》就表现了不同时期建设者的精神。

措施三:在课文之外(资料袋、日积月累等),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拓展阅读。

比如:《丝绸之路》课文的后面,配有介绍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袋,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更深化地理解课文所要告诉你的道理,不仅仅是简单了解过去的一个故事,而是通过阅读更能深入地了解故事背后祖国有就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白杨》一文之后的阅读链接《帐篷》,就反映了建设者的这种精神。另外在《日积月累》(第四单元)中还插入了许多有关立志、奉献等的成语、名句,这都是教材所做的一些努力,希望老师们能理解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的导向。

2.新编课文富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这一点从教材新选的课文中都可以体会到,如《冬阳.童年.骆驼队》就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纯真,无拘的画面。另外还有《儿童诗两首》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快乐的生活,《梦想的力量》表现了儿童一颗善良的爱心。教材从引导孩子了解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像第八单元这样的一组教材,不仅让孩子了解了异域风情,同时让孩子去了解别人的一些观点,一些想法。比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让孩子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境界中,自身获得很大的启发。还有《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等,都可以看出编者所作出的努力。

3.课文编排重视体现文学性。

这是高年级段教材的有一个特点。比如“作家笔下的人”和“古典名著之旅”两个单元就是文学性很强,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出自名家名篇的文学作品。

(三)拓宽课文的体裁

新教材中有许多体裁还是第一次出现,如:

1、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是汉语言的另一种形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是在第四学段提出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那么,为什么在小学阶段就编排了文言文呢?小学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为初中及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文言文的学习套用朱自清的话来说,学习文言文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意思就是说,在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的思想、智慧、情操都蕴含在文言文中,这些都是我们下一代需要传承的,所以学了文言文以后并不是要孩子们去学会用文言文来表达,而是要学习文言文中所含着的丰富的思想。

2、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因此,对剧本的要求就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教材在第三单元安排的《半截蜡烛》就是一个剧本,这是一种新的课文形式。剧本的教学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老师们必须去思考:怎样进行剧本教学?它与一般课文的教学有什么区别?

3、古典小说:属于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句的用法、意思与现在都不一样.

我们教师在拿到五年级、六年级的教材时,都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教材难度一下子增大了,学习任务一下子加重了,这是事实。在教材中,就出现了不少的古典小说,比如第五单元的《景阳冈》《猴王出世》,第七单元的《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些课文都属于白话文,这些课文的教学跟现代文的教学肯定是不一样的,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倒了一碗酒却说“筛了一碗酒”,特别是在《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中很多的词句与现在不一样。老师们翻开教材一看,可能会说,这么这么多错别字啊!实际上都是一些通假字,编者在选文时,没有进行改动,原文选用。这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发展。这些课文的教学有一些难度,有些课文的字词学生难以把握,需要老师做解释。

4、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

在教材中也选用了相声,如:《打电话》体现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它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孩子们感到可笑,主要是采用了夸张、讽刺等表达手法。

5、简单的研究报告

这也是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展示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报告的书写形式。在孩子自己的练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写。

(四)导学和练习系统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1、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整组教材的始终。

教材在什么地方凸显语文学习的重点呢?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在导语部分,它明确地提出了本单元语言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将导思、导练、导学融为一体。例如:在第一单元中,提出的要求是: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就是一个训练目标,如何体现这个训练目标呢?一方面通过思考练习题加以训练,加以体现,如在精读课文的要求中就提出体会优美的句子这样的练习题;《白杨》一课后面又出现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等,就是围绕训练体现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读写的训练点展开交流,使整个单元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2.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上,学有所得。

现在的教学中,老师们还把重点放在单纯的理解课文上,对于语言的表达和应用还不是十分重视。而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理解和运用。教材在设计课后思考练习题的时候是朝着促进理解和运用这个方向努力的,思考题的设计努力把理解主要内容的训练和促进语言表达统一起来。比如像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体会句子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效果。”(课件)一个是感叹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另一个是反问句“你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你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两个句子在表达感情方面跟其他句子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孩子一方面要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是要体会这种句式在表达上的作用,在教学时要避免给孩子讲名词术语,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句子(感叹句、反问句),关键是要去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再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后面的第2题,有这样的练习:“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威尼斯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它所提出的问题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威尼斯小艇有哪些特点”,这是理解方面的,只有理解了,才能回答小艇有哪些特点;另一个是“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就是引导孩子体会表达的作用。用“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这样的打比方的句子把小艇的形状表达了出来,“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把小艇的灵活轻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这样的题型,把理解和表达融合在一起训练。这都是教材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好好领会。随着年级段的升高,在对整篇文章的篇章结构上把握方面,也加强了引导。如《草船借箭》后,我们提出:“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件)”。通过训练,孩子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就能清楚地、有条理地进行表达,提高孩子把握篇章的能力。再如:《将相和》中有这样的训练设计:“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加小标题是锻炼孩子们的综合概括能力,“说说主要内容”从部分的理解到整体内容的把握,在训练中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3.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的凭借。

“交流平台”在引导孩子交流的内容上要尽量地宽泛。如“回顾拓展三”在这个交流平台中,教材给予的提示是在点上,可以是交流课文中的人物,谈自己对人物的喜好;也可以从课文中拓展开来,联系到自己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特点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还可以交流文章的表达形式,对“剧本”和“相声”的特点还有哪些进一步的了解。那么我们引导孩子们交流是不是限制在这几个方面呢?实际上后面的“……”就告诉我们不仅仅是这些,还会有很多很多的交流话题。(课件)如:我们还可以交流:口语交际方面的得失、习作当中的收获……孩子们可以交流在“口语交际”中,为什我劝说别人不成功,我在“交流平台”中谈谈自己的得失;还可以交流在语言表达方面怎样表达才能表达得更好,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所以“交流平台”在交流的内容上是很宽泛的。

三、教学建议

前面我们介绍的是教材的特点,那么围绕教材的编排特点如何开展教学呢?我想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识字写字教学方面

到了高年级段,识字写字教学可能会出现两个倾向:觉得高年级段孩子的自学能力已经非常的强了,可以不用管了,写字教学也不必占用时间;另外有的教师觉得写字写字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里都要把写字识字郑重其事地提出来,要认、要写。那么高年级段如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呢?我有这样的想法:识字主要靠自学,(毕竟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的方法,有了识字的能力),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写字仍要重视,既要写单个的字,也要写词语。要适当提高写字速度(这一点要重视),培养听记能力(由词到句到段)。建议:老师要抓一些重点,不能完全地放任不管,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认、去读。容易读错的字音,老师必须要给予提醒,特别是有些字的读音,容易与方言混淆。如:“鲜”读成xuan,“到商店里买香烟”等,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有了老师的帮助和正确的指导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效果特显著。

就本册教材来说有些字的读音要注意:

“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ái)下冈去。”(像这些多音字,因为前面教材已经注过音,所以这里不再注音)(《景阳冈》)

有一回,齐王派大(dà)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晏子使楚》)

我得(děi)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草船借箭》)

直到第三天四更(gēng)时候,……

想这些多音字隐藏在课文句子中,需要老师提醒孩子注意,重点给予指导。

有时候在同一篇课文中,会出现发音不同的汉字。比如;

l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jué)的样子。

l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jiǎo),总会吃饱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再如:

l 两人走马灯似的转(zhuàn)了三四圈,终于……

l 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zhuǎn)不灵

(《人物描写一组》)等等,这些字一定要到位。

除此之外,写字环节不能采用放羊式的,让孩子们自由去写,要有反馈和纠正。写前对易错的字要指导,写后要批阅(仔细看),阅后要点评、要反馈。

如:《桥》“祭奠”的“祭”,“卸货”的“卸”,“香港”的“港”,“汇款”的“款”“盗贼”的“贼” 等等,要抓住重难点,适当地给予指导。

(二)阅读教学

一、体验文本 形神皆悟(课件)

这一点比较大,揽括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形”指语言形式 ,“神”指文本内涵。

文本是感性和形象的,它是作者对生活感悟、体验的结果。阅读文本是读者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

从人文内涵这个角度来说:

1、希望老师能够用时代的精神来提升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将相和》)这篇课文,它的人文内涵是很丰富的,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蔺相如威武不能屈;能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这些优秀的品质。其实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一种重要内涵:(看这一段: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xue)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抛开自己的名利,抛开跟人的恩恩怨怨。这种内涵,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在教学中是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学生挖掘,引导学生提炼的。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第一个是什么?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课文的人文内涵就是与这种思想完全吻合的。我们应当通过这样的课文,引导孩子从小树立爱国的思想。

再如:《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老课文,在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中,一般的老师只要把朝鲜人民为什么是志愿军亲人说清楚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有些优秀的老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难道仅仅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战士的亲人吗?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不能再深化下去呢?如: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才有吗?和平时期呢?教师要用时代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描绘的是战争时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能够成为亲人,那在我们的和平年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不能成为亲人呢?那些是呢?你能说一说吗?如果这样深入挖掘的话,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的意义。只要我们老师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在很多课文里都能这样引导学生体验,而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解读上。

如《威尼斯的小艇》在教学的最后有些孩子就说:现代水上交通工具已十分先进,我们还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吗?老师对于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教师不妨让孩子们讨论一下,引导孩子们理解:小艇是传统文化的遗产,要继承它。如果有的孩子从小艇跟威尼斯城的和谐共处关系中得出结论:只有小艇才能才是威尼斯最好的交通工具也是可以的。

再看《刷子李》这篇有趣的课文,描绘了一个生活在市井里的凡夫俗人,一个非常普通的手艺人,他的职业也是很普通的“粉刷匠”,可是他又是“奇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粉刷的技术高超。从刷子李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从刷子李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可以努力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当然这些话是编者的意图,不适合孩子去理解,但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者要有这种意识:无论我们干的是什么工作,做得是什么事,都应该努力地把事情做得更好。

所以,高年级阅读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而且要站在时代精神的角度去把握文本,提升文本。

2、体验感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本册教材的选文文学性比较突出,我们教师应当引导孩子去体验和感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的塑造,来自于意境创设,来自于一个生动的故事。本册教材中塑造了哪些鲜活的人物,哪些生动的场景呢?(我们来看看教材)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一个纯真的孩子。在读课文时,有些场景就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上。如“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空气中”,“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就用文学作品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学习《祖父的园子》的时候,“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纠正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孩子们从课文头到尾,字里行间能感受到那种无拘无束的心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们会被这样的一种童年生活所感染。在教学中有时我们也会被一些形象所打动,有些人物形象流传千古,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如《将相和》中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形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这样的文字就塑造了一个威武不屈的人物形象。应当通过教学让他深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所以教材中这样的场景、人物、故事,需要老师带着孩子,通过充分地读,在体验中感受,作品的意蕴需要通过感悟去获取,在感悟和体验当中,让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审美的乐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3、在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中,学习表达。

从工具性的角度来说,我们老师要在在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中,引导孩子学习表达。可以通过教材给我们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那就是课后练习。要充分利用课后的练习题进行训练。除了这些课后练习题以外,我们的老师要有发现的眼睛。课后的思考练习,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文章的精彩之处,都能够提出来。比如:《威尼斯的小艇》,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怎么去写具体。

从《祖父的园子》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们要引导孩子体会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课文没有一个字说明自己的心情自由自在,作者把这种感情寄托于物,倭瓜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玉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黄瓜想怎么样就怎样,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在许多课文中都是有体现的,如:《草原》中“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实际是作者自己在回味,在陶醉,这些都是寄情于物的表达方法,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情与物当中去。

有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如: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在教材中没有编排练习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横”字用的精妙之处。(可以提问:把“横”换成另外的词,你感觉到什么不同?用“横”字就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

我们除了把眼光投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上之外,教学中我们还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比如:《桥》这篇课文,我们读过之后,为什么文章能深深地打动每个人?因为这篇文章巧妙的构思(读者不读到最后,都不会被感动。当我们读到最后的那句话时,每个人都会被老村长的壮举所感染,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构思,这就是文学作品所能创造出来的效果)、简洁的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他像一座山”只有五个字,但它营造了像山一样高大的形象。表达的精练: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表达的生动: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环境的烘托(略)。因此作家的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运用了这样一些细致入微的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这些精彩的语言材料(语段),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金钱的魔力》

再看《刷子李》,课文营造了“刷子李”这样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表达手法上是很有特色的。一开始曹小三不相信自己的师傅有这么高的技术,将信将疑。当他亲眼目睹了师傅的手艺之后,佩服了。课文再次来了一个“峰回路转”,当刷子李在刷完最后一面墙时,曹小三发现了师傅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塑造的形象顷刻间轰然倒塌,最后揭示了原因,将故事推上了高潮。原来这个白点是抽烟的时候烧成的一个洞。本来赞扬一个人的技术高超,直接写就行了,但高明的作家采用了一波三折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效果,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领会。

二、“篇章带名著”的教学

刚才已经介绍了教材在第五单元的编排中,运用了“篇章带名著的”方法。对于这种类型的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来把握呢?首先我们要处理好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关系。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与名著之间有不同形式的联系。如《将相和》和《史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史记》是以人物列传的方式来记载历史的,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独立性的。如学习廉颇和蔺相如列传跟《史记》的其他内容是不相干的;《景阳冈》和《猴王出世》虽然都选自于两部长篇小说,但故事本身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带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使孩子知道所学的课文分别出自哪一部名著,这部名著的的大致内容是什么,等等。对于一般的孩子,做到这一点就行了,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要多多鼓励他们课外去阅读整本的名著。比如学了《景阳冈》后可以告诉孩子,《水浒传》中还有许多有关武松的故事,你们要有兴趣课后可以再去读读;《猴王出世》也一样,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描写孙悟空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你们可以去读读,把故事将给别人听,等等。

但是,有些名篇和名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学习这些名篇课文,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名著的相关内容,就会影响课文的学习,影响学生的理解。如《草船借箭》,周瑜请诸葛亮来商量军事,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呢?诸葛亮神机妙算难道他不能识破吗?很显然诸葛亮是知道周瑜在陷害他的,但是为什么诸葛亮知道这是一个圈套还要往里钻,而不勇敢地去揭穿他的把戏呢?这就必须要联系名著的相关章节、相关内容加,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曹操率大军南下,要进攻东吴,占领东吴以后,就要攻打蜀国,各个击破,诸葛亮竭力推行联合东吴抗击曹军,结果刘备和孙权结成盟军,结成统一战线。所以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设圈套让他钻,但为了不破坏统一战线,为了蜀国的安危,而不去揭穿他。因此在学习这样的课文之前,我们老师布置孩子们去看看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环画、电视剧、白话小说、戏曲、录像等等是很有必要的,能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和故事的前因后果,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片段一组的教学

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新形式,必然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我们怎么来教这样的课文?我说的不是很科学,仅仅提供一个参考。

可以先读提示。就是课文之前小框中的话;然后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细读下去;接下来可以整体地浏览三个片段,体会在每个片段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不同的地方;最后可以实现迁移,写片段。这是我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在坐的都是一线教师,可能有比我更好的教学思路和策略,我们今后可以进行交流。

在片段教学当中,有一点我觉得可以与老师们探讨的,也就是我们从片段当中感悟到的人物形象可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与原著相比可能相差很大。我们拿《小嘎子和胖敦比赛摔跤》为例来说,单纯从这个片段里面,我们能感受的的小嘎子是一个什么形象?就是很狡猾,很有心计,而且好胜心很强。跟小说中的小嘎子形象: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但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教学中不一定非要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去扣片段中的人物形象,而应该忠实与具体的语言文字。

(三)口语交际教学

一、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

如果说老师们能把这一点做好了,你的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成功的。在调动学生说的欲望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把握好教材,新课标教材在口语交际上,对于怎么说,已经做了很好的提示。比如:“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p111)这个口语交际的重点是什么?先商量选哪篇课文或课文的哪一部分演课本剧,然后商量怎么演。如,怎样把……商量好后,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排练。口语交际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商量怎么演这个方面,而不是一上口语交际课,马上就来演。在商量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出很多交际的内容和线索。比如在《廉颇和蔺相如》中(p94)“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段话来商量怎么演,孩子们谈的内容可能就非常多。穿什么衣服啊,动作如何做啊……等等,把这个口语交际的重点放在商量上,话题就显得非常丰富。而不能把重点放在演上。认真阅读提示,就能帮助老师找到口语交际的重难点,便于教学。有时候口语交际的设计会让我们很为难,怎么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呢?我们老师要设法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设口语交际的情景,教材是面对全国的孩子的,具备广泛的适用性,但特殊性不强,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设计的时候,要具体化。比如:“聊聊热门话题”(p165)这个的口语交际,教材提供了很多的角度,可以这样,可以那样……具体到你的学生怎么进行口语交际,你应当事先把这些话题搜索一下,联系本校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

二、体现高年段口语交际的特点

课程标准中提到这样的要求“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我们要培养孩子看场合,看对象说话的能力。我这里有2004年江苏省高考的一道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系我国红学界的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专著《曹雪芹家世考》《〈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对于这样的题目,实际就是进行不同环境下的话语转换训练。比如:学校请徐凡到校问学生做讲座,你怎样向大家介绍他。环境变化了,你的语言肯定要变。徐凡已经坐在你身边了,你还用说:“徐凡,男”有必要吗?都已经坐在大家面前了,是“男”的还人不出来吗?当然可以省去。材料中写的是徐凡,你在向大家做介绍时,是不是直呼其名——徐凡呢?这应该是对人不尊重的,至少应该加上“徐凡老师”吧,在材料中,他是后期之秀,面对这些孩子,面对学生,还能说他是后期之秀嘛?可能就不是很恰当了,等等。口语交际在不同的情景里,语言该怎么样变化。实际上在教材里面,对于这样的能力不是没有训练过,比如:《劝说》(p63)这个口语交际中,我抛开劝说的一些技能不谈,只谈语言的变化。劝说的语言表达是不是也要考虑到劝说的对象,面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的对象,说的话应当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希望老师们能够重视。对于“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比如:”尊重理解对方,语言美,表达要有条理,听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着一些关键词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就是口语交际质量方面的要求,是明显的提高了,这些要求的提高我们怎样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去实施呢?你说“说话要抓住要点,学生就能抓住要点了吗”。我们应该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训练中,通过师生的评议,通过教师的鼓励,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逐渐达到的。

实际上我谈的都不是很系统,只是自己的一点感受。下面要讲的习作教学也一样。

(四)习作教学

高年级教材的习作教学是分两大块来编排的,一块是小练笔。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桥梁,要求都不高,指向是很明确的。比如:(课件)《白杨》这篇课文,课后教材安排了仿照句式练习写话的训练,要求都很明白。再如其他的三个小练笔,“古诗改写成短文的、《威尼斯小艇》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处物的,还有《再见了亲人》后面想象情境,再写下来。这是本册教材四次小练笔的安排,总体的要求很明确。习作安排了八次,总体的特点是:在高年级段中记实作文和应用文的数量明显的增加了。这一册教材安排了3次写应用文,一次是写信、练习写信封;一次是写发言稿;还有一次就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从数量上看是不少。记实作文也安排了3次,另外还有一些材料作文,如:缩写、看图作文等,记实性作文也明显增加了。教材这样编排体现课标的要求,那就是: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工具。

对习作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转变习作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在评价中指导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要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观点要改变;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习作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我们老师,同学之间相互的评价,孩子们习作中的一些主人翁(比如写的班上的同学,一件事中的主角等),另外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博客)等等;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习作。对孩子的习作要求不要太高,比如,在中年级段,孩子的习作可以是几句话,一个片段或几个段落都行,也不强求有题目。对高年级段习作的要去也是一样的,不要求太高,用平平常常的话进行习作,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就可以了;重视习作的修改,在修改中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注重语言的正确、规范和表达上的新意。课程标准提倡使用有新鲜感的语句,要求学生不要去写一些空话、套话。孩子还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主要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比如今年二年级的上学期期末抽考的试卷,我们在县统一阅卷时就发现:这次习作是写日记。学写日记,是二年级上学期的教学要求。这次考试就是要求学生把本学期自己认为最好的日记写下来,也就是把平时写的日记“复制”下来,应该说是简单的。许多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看学生日记的字数,字数多的往往分数高,而字数少的分数就低。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有的日记(习作),字数多却罗嗦重复,没什么内容,比如用了许多的“再”、“然后”、“还有”……句子拖沓,一点不干净;而有的日记很简短,内容却真实可感,语句简洁明了。你喜欢哪种文字?当然不言而喻。而现实的判分却不是如此,这不能不让人遗憾。我就看到这样一篇日记,抄写如下:“元月3日 星期六 晴 孝敬父母是甜的。今天妈妈很疲劳,我就帮妈妈洗脸洗脚,妈妈笑着夸我懂事了,长大了,我很开心。”日记很短,一共也不够四十多个字,二年级孩子写的,你说该得多少分?原来的老师给了6分,我给了满分(九分)。能用这么简洁的文字刻画出一个懂事会孝敬父母的小孩子形象,有多少学生能做到?在比如孩子写了这样的语言:“小鹿在山地上,啃着青草和阳光。”“风在开花的草滩上,整天玩着冲浪的游戏。”“热极了,我竟然能感觉到阳光的重量。”……这些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的语言就是作家的语言。我们老师对孩子这样一些有新意的语言表达,应当给与鼓励。

应用文要注意提醒书写的格式。还举上学期期末县抽测二年级的卷子中学生写日记的例子。从批阅的日记来看,大多数孩子能正确使用日记的格式来写。可见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写日记上还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也有不少日记格式不正确。比如写日记,首先要写出:日期,星期几,天气情况,这三项内容是写在一行的,然而,许多孩子都没有写或写不完整,而更多的孩子对这三项内容的位置和前后顺序都不清楚,乱写一气。如果我们语文教师经常让他们写日记,且进行了指导,还会出现如此多问题吗?(诸如一段话的开头不空两格,不分段写等)

除此之外,我们老师还应当清楚,虽然教材提供了四次小练笔,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作文我们老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留白,设计写(小练笔)的训练。

实际上,教材在很多地方流下了可以拓展、延伸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将这些教材的留白设计成小练笔序列,对学生进行有序地训练。

比如《桥》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小练笔: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

《爷爷,我们想您!》《老支书,慢走!》《挥泪送别老支书!》《我们永远纪念您!》《洪水退后……》,不同的题目,不同的称呼,这就为学生习作提供了不同的写作思路

再比如:《梦想的力量》这篇的课文中有这样的片段:“瑞恩满怀希望地去募捐,当他得知70元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著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她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 这是课文中的一句话,我们老师就抓住“她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这样的一句话,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以这样的补白方式训练学生的作文,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综合性学习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综合性学习”材料的理解。我用一个图来表达。综合性学习前后两个部分材料迥然不同,在第一部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部分的阅读材料文体是比较多样的,有故事、有说明文、有演讲稿,这些丰富的文体都有一个中心,就是要告诉我们信息是如何传递的;第二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有一种文体,就是“研究报告 ”这种文体内容和广泛,有写信息研究报告的,有写有关调查的,实际上内容已不再成为教学的关注点了,这里教学重心是写研究报告的格式、样式或者说形式。这两种阅读材料也告诉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重点是利用所给的材料,获取它所提供的信息,或者是利用这样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探究信息传播发展的历史和当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或者是借这些选文所讲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学习活动,教材编排的意图就是为教材不够丰富的地方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师生在学习时虽然搜集不到有关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本次的综合性学习依然可以开展。第二部分的阅读材料,就是让孩子去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写法,并且尝试自己去运用,去练习写作。

第一板块:主要活动方式是搜集资料,阅读(包括书上提供的和同学们搜集的),讨论交流。

第二板块:主要活动方式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发表交流。

所以这个综合性学习提供的材料,可以用在活动之初。比如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我们可以在开展活动之前,让孩子们去读有关的阅读材料,激发他们开展活动的兴趣。我们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材料可以用到活动当中去,比如我们在谈论网络的好处和不利的因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演讲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以及《网上呼救》所提供的材料这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丰富我们的观点,提供相应的支持。此外这些阅读材料的使用还有很多好的方式,不一一例举。

综合性学习有四大特点 :活动性、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

活动,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在课堂了读课文,也不是让学生写作文,它是通过活动整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这种活动性的学习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主要是直觉和感受。综合性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得到的知识可能都是零碎的,不是系统的。比如通过“遨游汉字王国”,让孩子中国汉字大致的发展情况,但是绝不需要系统地掌握,从甲骨文一直发展到今天,草书、隶书、楷书的发展历程,等等这些都是不需要掌握的,感觉一下就行了。比如“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几个主要的活动是:1 猜字谜、2搜集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文字材料(歇后语、诗词、对联)、3调查街头错别字4 举办书法展览。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感到中国汉字的神奇,有趣,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孩子形成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是这次综合性学的收获。再比如“走进信心世界”的主要活动是:1 记录和分析一家人一天获得信息的渠道;2 开如何正确利用信息的讨论会或辩论会;3 搜集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如果有的学校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学时,存在一些忧虑(资源匮乏、安全、学生能力问题),就把综合性学习当一般课文来教,那就失去了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自主性:课标中说:“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但是课标是针对九年一贯制的,要到初中九年级才完成的。所以在小学阶段不可能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或组织活动,应该是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包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活动方式、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决定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些老师说“你们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其实是没有抓住“自主”这个词的核心概念,自主不光是自己做主,更重要的是自觉主动,而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相当于“指挥员、教练员”的角色,教师可以提出建议,但是不规定学生必须做什么,必须怎样做。是用信息诱导,而不是指令来说服学生。所以综合性学习实质应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 。

探究性:看“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探究性学习任务:“从下面话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选择其他话题,定一个简单的计划,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

开放性:综合性学习学习时间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形式的开放、学习结果的开放……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充分利用。活动结束,学习并没有结束。

老师们,综合性学习教学一定要遵循以上的四个特点,抓好落实。

以上围绕高年级教材的改革、高年级教材呈现的特点,以五年级下册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了一些肤浅的看法和建议,有不当的地方,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