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语文论文: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语文论文: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更新时间:2024-04-20 01:57:28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语文教学论文:自主探究

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是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一、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学科的本位,淡薄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生长潜力,学生的自我意识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其实,孩子是金子,本就闪烁着光芒。我们要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充分开掘他们自身的智慧,为课堂有限时空注入无限张力,为他们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这样,高涨的热情才会有力的支撑学习活动,激情泛起的才智和探索生成的快乐才会不断喷涌。

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摆在桌子上,当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自由组合,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提示孩子们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认识它们,如:颜色、形状、味道等,然后把你熟悉的蔬菜介绍给大家,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使一节枯燥的识字课开头有了润色,让孩子们用生字卡往实物上贴,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再如:语言交际《小兔运南瓜》一课的教学,为学生营造自主宽松的交际氛围。首先,我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白图意,第一幅图是小兔来到菜园里,摘了一个大南瓜。第三幅图:小兔把南瓜运到了家。第二幅图没有画面,我在空白画的下面用了一个“?”,让学生说这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争着说:“这应该画小兔怎样把大南瓜运回家的?”这时,我紧接着说:“你们为小兔想一个好办法吧!”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想象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小白兔正在发愁时,它看见小熊骑车从这路过,发现车轮是圆的,能滚动,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小兔把大南瓜滚到了家。”有的说:“菜园旁边有一条小河,小兔看着小河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把竹排当作小木船装好南瓜划着运回家”……它们的想象多么独特,多么有创意。这节课我主要是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想象填补空白,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去交流,去表达。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找准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也应学生解决。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困难也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过于急着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注重疏、引、拔,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孩子们可能会觉得无从问起,提不出什么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不切主题,没有实用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多示范几次,同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某些词句上,让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并且教给孩子们提问的一些方法。如:对题目提问,对不懂的词句提问,对不明的现象提问……使学生提问的水平逐步提高,让孩子们不仅爱问,而且善问。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问题越多,好奇心就越强,情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也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学生也会变得其乐无穷。如:《潜水洼里的小鱼》中写到:“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在这段话中,像“这一条”反复用了几次,针对这种形式,我引导学生提问,有的问:在乎生命的小鱼是指小男孩捡起的这几条鱼吗?有的问:为什么文中重复“这一条”,不说所有条呢?有的问:省略号代表什么?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进行了思考,真正领悟到小男孩保护动物的坚定态度,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些问题,他们自己能提出来,自己也解决得很好。

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

三、做好自主探究的拓展,让探究走进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世界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与生活的渊源,语文本就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积聚与抒发,绚烂多彩的生活有行、有情、有境,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李吉林老师指出:儿童的悟性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再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因而,我们要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空间,为儿童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

口,扩宽儿童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

1、课前精心布置,做好小调查工作。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在课前布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答案,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雨点》一课,在学这篇课文之前,让学生了解天为什么会下雨?然后再进行自我展示汇报,学生们探索的热情高涨。展示交流时,关于雨的形成这一自然现象,说得很明白,清楚。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前让学生了解壁虎的尾巴的特点及作用,学习时孩子们说得很全面,有的孩子还了解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及特点。如:鸟的尾巴可以当飞行器,鱼的尾巴可以当游泳器,牛的尾巴可以当平衡器,鳄鱼的尾巴可以当武器,狐猴的尾巴可以当仓库,松鼠的尾巴可以当交际工具等。他们调查的途径也很多,有的是询问家长,有的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学到的,有的是从关于科学知识的书籍中查到的……面对孩子们这种积极探究的举动,我感触极深,可别小看这些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搭建自主探究的桥梁。多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后有意安排,做好搜集工作。

尽量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长智慧。如:学完《日月明》一课,我对孩子们说:“除了课上我们学的这些字,回家你想一想,或找一找,还有哪些字属于这种类型的字,看谁知道得多,把你知道的字明天教同学们读。”这时,孩子们都有一种展示自己的欲望,为此,孩子们想尽办法搜集这些知识。第二天,很多孩子拿来的字都是我们没学过的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认识的字教给大家,这样,既增加了识字量,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语文园地四》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孩子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你都认识哪些标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们不仅认识了课本上的几个标牌名称,还说出了多个标牌名称,坚持设计这样的小练习,能促使孩子主动认字。再如:学完《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后,学生们被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所吸引,就仿佛被作者带进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也似乎并不是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此时此刻,他们已对黄山的奇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再去游黄山,你一定会更喜爱黄山,也一定更会欣赏黄山石了,老师和你们一样真想去黄山看看,课下让我们再去了解黄山,把书中没有介绍过的石头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把那里你不知名的怪石起上名字,再画一画,然后我们进行小组展示交流。”这样,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课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他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的介绍飞来石,有的介绍狮子峰,有的介绍仙人晒靴,有的介绍炼丹石,有的展示自己画的图片,还有的拿来录像带放映……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的奥秘,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大胆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造奇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教学论文自主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