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更新时间:2024-03-29 06:24:11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有一篇课文叫《小露珠》,其中有这样一段:“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了读课文,然后就要他们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结果,他们却向我提出了一大堆问题:“露珠为什么在夜幕降临之后才出现?”“露珠为什么是由小变大的?”“浇水后或下雨后禾苗上的水珠叫不叫露珠?”……

老实说,这些问题都很简单,要解释清楚并不难。不过,我想,与其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不如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于是,我在充分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后,建议大家与老师一道去研究这些问题。就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回家后从冰箱的冷冻室中拿出一个茶叶罐,最好是铁制的,放上十分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想想是什么道理?明天的语文课上,请大家来交流。”

第二天的语文课开始了,我让大家来汇报做实验的结果,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我,茶叶罐上积满了水珠。

我就问他们:“水珠是怎么积上去的呢?你们有没有向上面浇水呢?”

黄军同学抢着说:“我没有向上面浇水,水是空气中的水汽变成的,空气中的水汽本来是看不见的,但是遇到冷的东西,它就变成水滴积在上面了,并且越积越大,越积越多。”

“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变成水滴,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我问大家。

张豪同学说:“天冷的时候,当我们向窗子玻璃上呵口气,就会发现玻璃上有一层小水珠,这就是因为我们呵出的气中有水汽,水汽遇到冷的玻璃就凝结成水滴。”

刘洋同学说:“戴眼镜的人都知道,有时我们叹气时不小心,就会在镜片上结成一些水珠,使镜面模糊,也是这个道理。”

等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之后,我就将昨天大家提出的那些问题提出来,引导他们逐一回答,大家很快就有了满意的答案。

最后,我又让他们回忆刚才讨论的情况,进行综合归纳,具体说出小露珠的形成经过,赵军同学是这样叙述的:“露水不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而是空气因冷却而形成的。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越积越多,这就是露珠。浇水或下雨后禾苗上也有水珠,但是,这种水珠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或老天爷的力量给予的,所以,我们一般不承认它们是露珠的。”

按理说,到此为止,学生提出的问题已全部解决,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提醒他们去思考:是否一年四季都会有露珠形成?霜的形成与露的形成有什么异同?在能形成露珠的季节,是否每天都有露珠形成?这样,就将学生的研究目光引向了日常生活,使语文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了,让他们有意识地去学习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启示我们,教学应该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想,我对《小露珠》一课的教学,就是在努力实现这一教学理念。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研究课题。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有心人,就能随时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将这些问题转化成学生的研究课题,进而指导、促进他们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和熟悉的手段去研究这些课题,从而寻找到他们满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