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学分析 > 高效低耗求活求实_语文论文

高效低耗求活求实_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04:57:04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什么是课堂教学效率?有一个公式如下: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l00%这表明,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值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率越高;比值越小,课堂教学效率就越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开展八年多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较好的成效。

定向远在十六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十七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低效率仍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我们认为,首要的一条是我们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师方向不明,任务不清。老师糊里糊涂地教,学生糊里糊涂地学。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要养成什么样的语文能力,从来很少去考虑。因而语文教学基本上仍然只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劳动。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定向。那种不问收获、只管耕耘、随意性极强的语文教学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宏观上看,定向就是要确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的方向。

那么,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张志公先生说得好:“20世纪末、21世纪初,那时候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肯定会出世了,而第五代计算机的特点之一 就是用自然语言而非程序语言来指挥,就是在我们这个国家,电子计算机肯定会成为工农业生产部门、管理部门的日用工具了,甚至会进入不少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了。生活、工作、一切活动的节奏都很快,一切都要求高速度、高效率,那时候将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牋他们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常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大多了;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

从微观上看,定向就是课堂教学要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它应遵循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语文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我们反对那种随意性极强的语文教学,那种教学往往心血来潮即兴发挥,兴之所致离题万里。这是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课堂教学要有目标。

教学过程是连贯的,教学内容是系统的、复杂的,内容安排是有序列的。如果有了一个科学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就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目标有其严格的体系,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意识--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义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双向往复,自上而下,全局在胸;由下而上,步步紧扣,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的盲目性、随意性,不至于出现“一节课主义”,不至于“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等我来想”,而是运用系统原理正确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我们的实验而言,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对“五步”。“三课型”的内涵作了适当的调整修改,将原来的“单元导向”升格为一个步骤:总览。总览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感知单元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过程。我们在总览步骤让学生通过个体和群体的自学研讨,充分把握整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从整体上环视单元教学目标,寻找、辨认、掌握单元教学目标,使之能高屋建瓴,瞻前顾后,环环相扣,把课文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的角度去处理教材。这样去学,就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适度就课堂教学而言,适度是指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恰当的信息量。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适量得当,更要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之所以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适量得当的教学内容,就笔者到各校所听的课而言,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偏少,甚至有的老师上一节课,有效教学时间仅10-l5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废话或无效的练习所占据。在这种松散拖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闭眼不看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理会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动机、不同热情、不同毅力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效果会有差距,讲起课来往往无的放矢,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大讲特讲,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低了。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改掉过去那种松散拖沓的信息量少的弊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我们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的做法是:讲读课一般安排两课时,除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外,还要多学一至三篇比较阅读文章,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往往是将本课与比较阅读文章进行对比自学,这样就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多学一点东西。1992年12月初,澳门培正中学的老师们到我市听青年实验教师梁咏梅老师的单元观摩课后,在澳门报纸上盛赞我们的做法:“这次我们听了两天课,一共七节。在这七节课中,老师完成了《孔乙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的叔叔于勒》、《坚强的战士》等四篇小说的教学和《白光》、《范进中举》、《曹操煮酒论英雄》、《七个铜板》等四篇小说的阅读指导,另外还包括了一节作文评改课。容量之大,令人惊叹。当我们刚刚看到观摩课的时间表时,不由得为执教者担心起来,如何完成这么重的教学任务呢?。随着铃声响起,执教者的坦然若定,张弛有效,我们很快就被这种崭新的教学法吸引了。执教者首先教的是鲁迅的名作《孔乙己》。

按传统的教法,起码需要四教时。但这位老师仅用了两教时,便完成了教学任务。

执教者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了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填写老师设计的导读图,时间为十分钟。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以及‘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同学归纳课文,至此,该课的教学基本结束了,这样教,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而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预习之后,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是这种教学法的特点。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热烈,已可见它是受学生欢迎的了。”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我们还有一个十分有效的做法是把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着眼于讲读分析而把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进行。我们认为这是失控的。即使教师再三强调要进行课前预习,即使在课外布置大量作业题、思考题,但由于得不到集中的时间和教师有效的指导,学生的预习和作业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应付性,很难达到真正的训练要求。特别是有的教师把预习理解为出几道思考题,或者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把作业理解为多出几道题让学生反复练,并且都布置在课外,缺乏具体的指导、检查和订正,更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由于这种预习和作业是失控的,教师根本无法得到反馈信息,布置的课前预习很可能中下生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师都不知道;布置的课后作业很可能中下生是临时抄袭别人的,教师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教师只能控制到一些学习自觉的优生,而大批中下生则由于失控而越学越差了。我们的实验把预习和作业引入课堂,其做法是:阅读步骤的自练课型就是引入课堂的预习。如导读自练课是“设疑”,即由老师精心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导引学生个体自学,进行思维训练。这种预习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因而是可控的。尤其是中下生得益大,因为保障了预习的时间,又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老师在这个自练过程中要巡视全课堂,在中下生身旁有意识地多呆一会以便及时进行辅导),因此对中下生成绩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之一,我们的第一、二轮实验两个试点班在1989年和1992年全省升高中统考中及格率都在96%以上,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仿读的自练课型是由学生仿照导读层次中老师精心设计的疑难问题去“质疑”--自行提出有价值的疑难问题,然后由老师系统综摄归纳再交由学生讨论。学生这个“质疑”的过程就是引入课堂的预习,与导读不同的是不再在老师事先精心设计的思维训练题范围内看书学习思考,而是由学生自己先行钻研课文,努力去自行发现问题,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自读课文的自练课型也是如此。我们的实验一般都不布置课外作业,课文后边的练习题,我们一般都要求结合课堂训练过程全部解决,当堂消化。课讲完后,我们还及时进行反馈检测,让知识及时过关,不留尾巴。预习和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了,一方面充分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师生课外负担。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多写作,进一 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同时能保证足够时间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使新一 代青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是针对目前课堂信息量少的弊端而发,就是要让学生吃得饱。这里也同时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就是既要注意课堂教学速度,又要注意课堂教学节奏。有人说,现行教材容量已经够大了,每篇讲读课安排两教时已经很难完成,还要加上比较阅读,要将预习与作业引入课堂,这么大的容量,学生受不了,教师也驾驭不了,时间根本不够用,其实出路是有的,就是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

我们的实验十分重视速度的训练。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既要有快速阅读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默读、如何扫视、如何跳读、如何测验有效阅读时间,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实践。比如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速读课文,然后测试阅读效果,或者开展速读比赛。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速读训练后,接着要求进行快速思维、快速表达(答问)的训练,让学生达到读得快。想得快、表达得准的水平。经过训练的学生一般都能在一年后由原来阅读速度150-250字/分,提高至500-600字/分。据调查,广州48中、顺德华侨中学的实验班实验一年后阅读速度已分别由原来的400字/分提高到890字/分和800字/分,招收农村子弟的大良中学实验班实验两年后,阅读速度也从250字/分提高到500字/分。

有了快速度,才会有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和高效率。但这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如果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教师热衷于使用“高效率”、“高速度”的教学方法,采劝堂上分秒必争”的方针,超过了学生的可承受量,这只会使学生脑力劳动处于被动状态,其结果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因此,要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除了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外,还必须注意是否超出了学生的可承受量。如果过度,则可能在消除原有偏差的同时,在另一个侧面产生新的偏差,从“吃不饱”到“受不了”。课堂教学到底该有多大的信息量?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不同,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也不同。这要根据学生能接受、消化多少信息来决定,因此要注意课堂教学节奏,必须做到张弛有致,松紧结合,当快就快,当慢则慢,有主有从,有详有略。有的需要反复强调,有的则可一语带过,当视实际情况掌握,不能一成不变,死板僵化。我们的实验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的阅读要快,思考和答问要快,而关键的问题、重点难点则应放慢速度,关键语段甚至要咬文嚼字,细细咀嚼寻味。当快的地方,可用小组竞赛、全班竞赛形式或智力抢答形式进行;当慢的地方,则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细思考体味,认真开展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如果能注意做到课堂教学节奏的张弛有致,根据学生的可承受量去进行大容量、快速度的训练,课堂教学效率必将能大大得到提高。

有序

有序,才能低耗。张志公先生指出:“一个好教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计划的安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要循序渐进吗?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才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即使确立了方向,增大了容量,加快了速度,注意了节奏,仍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理出“合乎科学的序”?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实验,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以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为指导,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将听说读写、课内课外、教法学法、测试写评等融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按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分为总览、阅读、写说、评价和补漏五个步骤,进行单元教学。

在阅读步骤中又分为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体现叶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在每个步骤中我们都设计了“自练、自改、自结”三个课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认为,“五步”、“三课型”本身就是一个“合乎科学的序”。

“求活”,吕叔湘先生指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刘国正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恰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语文教学要求活,把课教活了,才能有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如何把课教活?

我们的实验在下面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

1.问题教学。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在阅读步骤采用问题教学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处处启疑、激疑和释疑,如导读三课型设疑、析疑、辨疑,仿读三课型质疑、析疑、辨疑,自读三课型质疑、答疑、辨疑,无一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实验中大力提倡和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于无疑处生出疑,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的问题。学生们在这种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鼓舞下,努力开动“机器”,积极思考,不唯书,不唯上,经常有许多智慧的火花闪现出来。对思维训练题的设计,我们告诫实验老师: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这样才能促进各类学生的智能都得到发展,学起来才能盎然生趣。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生对学习以及对学校和同学的态度。我们的实验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练、自改、自结三个课型的设计强调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达到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我们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教学过程中凡属个人钻研仍不能理解的重点难点,我们都让四人小组开展讨论;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在全班开展讨论。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小组议论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作用,对差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是平等的竞争伙伴。这种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的群体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内聚力强的优秀班集体。(我们许多实验班级经过一两年实验都被评为先进班级,许多实验教师都被评为省市镇校各级优秀班主任)。除了课堂讨论以小组议论形式进行外,基础知识竞赛、智力游戏抢答活动等,我们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使四人小组成为互帮互学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每次我们都规定了小组议论的时间,对议论结果快而准的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将小组的成功与小组每个成员参加议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使小组成员(哪怕是差生)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而培养当家作主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这样的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深化学生的认识。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和全班的群体交流,发言者都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交锋。这是对听说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我们许多实验班级的学生在各种朗诵、演讲比赛中都能名列前茅,决不是偶然的。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特别是竞赛和抢答,小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作用。凡取得优胜的小组,都是合作良好、配合默契的集体。

3.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呼唤着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那种黑板加粉笔、时间加汗水的作法已经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了。现代语文教学手段包括有视觉手段(如幻灯和投影)、听觉手段(如录音和广播)、视听手段(如电影和电视)、自动视听手段(如语言实验室)及自动信息处理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等。这些现代语文教学手段的普遍使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证。我们大力提倡和鼓励实验教师尽可能根据所在学校的条件,自觉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上活。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4.现代课堂结构。

要把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呈现两种形式: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或基本上是教师一人表演,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讲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演学生看,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张口就灌,伸手就填。有时提问学生也是为教服务。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提问,叫起来回答,表达能力很差,怕羞,勉强举手,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潭死水的结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学生之间发生“平行影响”,课堂成学堂。课堂气氛好,学生大胆发言,互相讨论,发言交锋,求知欲旺盛,当堂解决问题的效率很高。其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难,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是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多向立体式结构是老师引着学生走向教材。我们需要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我们要求实验班师生能运用多向立体式现代教学结构,把课上活。不少老师在这方面都干出了很大成绩,他们的课不但为实验班学生所喜欢,而且深受听课者好评。

“求实”,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要讲求实效。无论是讲课或批改作文,都要讲求实效。……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不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我们一定要避免无效劳动。”

求活应以求实为基础,才能活而不空;求实,应与求活相联系,才能实而不死。打好了求实的基础,才能建筑起语文教学的高楼大厦,否则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的实验是这样求实的:

1.反刍。反刍是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是一个不断反刍的过程。如导读的三个课型。自练课型是反刍的第一步:“粗吞”。学生按照老师拟定的思维训练题去钻研教材,寻求答案。

这个时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不够准,往往是精粗并存,真伪相杂,就好像牛吃草一样,只是将草料粗粗吞下去。自改课型是反刍的第二步:“细嚼”,牛将粗吞进胃的草料反刍上来细细咀嚼。学生对思维训练题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群体性的研讨、探究,不断排除错误的干扰,寻求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细吞慢嚼,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自结课型是反刍的第三步:“化为养料”。学生通过上一课型的群体多向立体化研讨,在教师的点拨导向下取得正确的答案,并在比较阅读中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是将知识的精华化为养料再咽下去充分消化,仿读、自读和单元其它几个步骤都包含有“自练、自改、自结”三个课型,也同样体现了反刍式的原则。我们在每个单课的教学过栓都注意进行知识的反刍;安排了反馈检测,以求所学知识逐课过关;而在单元补漏步骤中又进一步进行单元反刍,以求逐单元知识过关,另外还有学段反愧学期反愧学年反馈一直到初中毕业总复习反馈,通过多次的反刍,设置重重关卡,以图学生所学知识不断得到巩固、深化,薄弱环节不断得到克眼,学习质量就能不断提高,由于我们注意并强调了在不断反刍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手段的不断反馈,克服了传统教学延时反馈由于反馈回路延长,学生思维不连贯,学生要费时去“对接”思维,因此已不是“火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弊端,因而教学效果是好的,无论平均分、及格率及优秀率都能在全市名列前茅。

2.迁移。迁移是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的另一个基本原则。五步三 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又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我们十分重视迁移规律的运用,以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从讲读到自读,实现知识的纵向迁移。所谓纵向迁移,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并将它同旧知识比较,区别新旧知识意义的异同、结构的顺序、难度的高低,从而纳入知识结构中的学习,我们十分重视阅读的第一 个层次:导读。这是举一课,必须按单元教学要求认真教好学好,为后面的仿读、自读打好知识迁移的良好基矗然后才由举一课(导读)到带二课(仿读),通过两两比较实现学习的纵向迁移,最后是反三课(自读),由学生运用举一课、带二课所学知识进行纵向迁移,自学、讨论以解决问题。其次,从课内到课外,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即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为了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我们在配套实验资料中的导读、仿读、自读各课精选了一至三篇比较阅读文章,选材的原则或文体相同,构思有异;或题材相同,体有异;或文体、题材相同而角度有异等等。

我们要求实验班师生在学完课文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独立自学,进行比较性的阅读,努力找出其选材、组材或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找出规律性的知识,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矗如果说反刍是寻求知识的及时过关,那么迁移就是寻求知识的拓展深化,是为了将知识通过迁移化为能力。

3.教法与学法同步。要想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法与学法同步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教法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五步”、“三课型”中给实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