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练习题 > 课后练习 > 常州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常州市200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更新时间:2024-04-25 07:06:50

内容预览: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3题。总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2分)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yàn,它激lì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烧得更wàng,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cuì。没人能模仿我的笔迹,我的成果,我的推xiāo能力。从今以后,我要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因为这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大资本。

(摘自《读者》2006年13期)

2.默写。(7分,答案不能重复)

(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春蚕到死丝方尽, 。

(2)按要求默写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说明:6句中任选5句。同一主题的2个句子,可出自同一诗文,也可以不同,但2个句子的内容必须符合主题要求)

描写自然美景的2个句子:

富有哲理的2个句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美好愿望的2个句子:“ ”

3.名著阅读。(2分)

用一句话概括《格列佛游记》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写出主人公曾到过的两个国家。

4.语言运用。(3分)

常州是锡剧的主要发源地,但由于种种原因,锡剧已日渐衰微,运用下面材料,为“振兴锡剧”写一段鼓动性的文字。(不得照抄原文)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270多个传统剧目。它植根于农村,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锡剧长于抒情,颇具江南水乡情趣,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得 分评卷人(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5.长期游离于城市社会主体之外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日益发挥出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工厂企业、餐厅宾馆、社区街道,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速他们融入城市的步伐,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常州市已创建和正在创建的“新市民”学校达数百所,青龙镇还为他们修建了“新市民”公寓。然而,对他们的称呼,却不尽相同。在2007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3套播出的“共建和谐家园--心连心慰问农民工演出”专场晚会上,主持人称他们为“农民工”,此外,还有 “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外来妹”、“打工仔”等多种说法。这些不同称谓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那么,给他们一个怎样的称呼好呢?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3分)

6.2006年11月13日开始,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3分)

荷兰: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在三百年前,仅有150万人口,却将自己的经济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荷兰没有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德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统一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的动力,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美国:只有230年的历史,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最终在20世纪后期,美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得 分评卷人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诗,完成7~8题。(共4分)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

7.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春天重到 B.凝冰解冻 C.迢遥的梦 D.花儿重开 【 】

8.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2分)

(二)阅读下面《怎样学习古文》一文,完成9~12题。(共10分)

怎样学习古文?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应当跟读法有关。

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生字是“点”,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

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如,在《学而》篇里:“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在《里仁》篇,说:“里(居住)仁为美。”这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精彩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作者 周振甫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7期,有删改)

9.什么是“立体的懂”?有哪些具体做法可以达到“立体的懂”?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10.第三段的四个例句中,“仁”的用法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B.泛爱众,而亲仁

C.里仁为美 D.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 】

11.根据最后一段方言区的孩子学北京话的例子类推,谈谈“文言文语感”的大致意思。(2分)

12.有的同学学古文,主要靠背记课文中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今年中考,扩大了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你认为是否有必要?结合上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阅读下面《风吹一生》一文,完成13~17题。(共14分)

①天真的冷了,连风也受不了了,半夜三更来敲打我的窗户,它们想进来。这种节奏的敲打声我熟悉,这些风一定是从我的家乡来的。所有的风都来自北方的野地和村庄,我家在城市的北面。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陌生。风的认识里只有光秃秃的树,野火烧光的草,路边的草堆,孩子们头上的乱发和整个村庄老人的一生。风不认识城市的路,一定是谁告诉了它们我在这里,才会爬上五楼来找我。

②城市里没有风声,没有歪脖子树和草堆供它们存活下去。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我从床上起来,打开北向的窗户,黑暗阔大的北风滚滚而来,像旗帜和荒沙一样悬在城市的半空,只等着我从钢筋水泥的一块堡垒里伸出头来,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

③我家乡的人生活在风里。离家的那天,一大早我就看见祖父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一种便携可折叠的小凳子)上。天色灰沉清冷,秋天的早上永远是一副将要下雨的模样。风很大,地上的杨树叶子转着圈堆到祖父的鞋子上。我对祖父说,进屋吧,外边冷。祖父说没事,不冷,都在风里活了一辈子了。然后问我坐火车还是汽车。我说火车,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好几遍了。祖父自言自语地把火车重复了一遍,说他夜里也梦见我坐的火车了,跑得太快,怎么叫都停不下来,他就是过来看看,我是不是已经被火车带走了。我让祖父进屋吃早饭,他也不肯,只想坐坐,守在门口的风里。那个早上我离开了家,前往一个远离家乡的城市。祖父拎着小马扎跟在我后面穿过巷子,风卷起的尘土擦着裤脚。我说巷子里风大,回去吧。祖父说你走你的,我想在巷子头坐坐。然后就放下小马扎坐在了路边上。村庄坐落在野地里,村前村后都是麦地,麦地上的风毫无阻碍地从村南刮到村北,沿村庄中宽阔的土路,一次次宽阔地刮过。我走了很远回过头,还看见祖父坐在风里,面对着我的背影,被风刮得有点抖。

④祖父老了。风吹进他的身体。当风吹进一个人的身体里时,他就老了。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从我记事时起,祖父一直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镇上赶集,五天一次,先在集市边的小吃摊坐下,吃逐渐涨价的油煎包子,然后到菜市旁边的空地上看小画书,风送过来青菜和肉的味道。那时候祖父骑车很稳健,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有风的时候我躲在祖父身后,贴着他的脊背,只能感到风像一场大水流过我抓着祖父衣服的手。长大了,自己也能骑车了,少年心性,车子骑得飞快,在去姑妈家的路上远远甩下了祖父。我停在桥头上,看见祖父顶着风吃力地蹬车。祖父骑车的速度从此慢了下去。有一天祖父从外面回来,向我们抱怨村边的路太差,除了石子就是车辙和牛蹄印。祖父说,风怎么突然就大了呢,车头都抓不稳了。但是谁都没有在意。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⑥一个人就这样被风吹老了。风逐渐穿过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了白发,吹干了皮肤留下了皱纹,最后,风把祖父带到了另一个去处。我随着一阵一阵的风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长大了,最终却走进了没有风的城市,只有祖父和他的小马扎还不时吹进我的梦中。

(作者 徐则臣 选自《视野》2004年4期,有删节)

13.作者为什么把“风吹一生”作为文章的标题?(2分)

14.“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陌生。”风本无形,为何作者会看见它在“东躲西藏”,并知道它对城市“十分陌生”?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5.第四段说,“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又说“但是谁都没有在意”,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3分)

16.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2分)

17.风慢慢吹大了我,也慢慢吹老了祖父,祖孙二人多年的心灵对话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细腻的亲情。可是现实中却有很多老人在城里城外独守“空巢”,亲情的风儿已不容易吹进他们的生活。今晚,风儿又为“我”捎来了故乡的思念,请你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模仿作者的口吻,将“我”体会到的情义吹进城里城外的“空巢”,吹向四面八方渴望亲情的心田。(4分)

(四)一位同学从《成功》里借来王国维的“事业境界说”,为“读书成功三境界”配上了新的文言语段。认真阅读,完成18~21题。(12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配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配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配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

18.解释下列短语。(3分)

(1)弗之怠: (2)走送之:

(3)哀转久绝: (4)歌以咏志:

19.这位同学认为郦道元《三峡》选段可以用来比喻读书过程中有所领悟的喜悦。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思。(2分)

20.如果说读书的第一境界是立志启程的不易,第二境界是求知过程的甘苦,那么第三境界则是豁然开朗的喜悦。请你评价一下《观沧海》的诗句作为第三境界的配文是否合适。(2分)

21.阅读韩愈《进学解》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业精于勤,荒于嬉①;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④。占小善者率以录⑤,名一艺者无不庸⑥。爬罗剔抉⑦,刮垢磨光⑧,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⑨?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⑩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①嬉:游戏,马虎。②圣贤:圣君贤臣。③治具毕张:治国策略都具备了。④登崇畯(jùn)良:重用贤能。⑤占小善者率以录:有小特长的人都被录用。⑥庸:用。⑦爬罗剔抉(jué):认真鉴别筛选。⑧刮垢磨光:细心培养锻炼。⑨不扬:不被重视宣扬。⑩有司:主管部门。

(1)韩愈认为学业发展、品行修炼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原文回答。(2分)

(2)当学业遭遇挫折时,总有同学把责任推给客观因素,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和《进学解》两个片段,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三、写作(60分) (一)作文修改(5分)

22.小亚同学写了篇作文投到语文报社,编辑老师发现,文章写得很美,但还有一些语病。以下是她的习作片断,请用规定的符号,按照文后试题的要求,直接在原文上帮她修改。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一天的熙熙攘攘结束后,世界归于宁静。躺在床上,想好好看看美丽的星空,细雨却像一位久别的朋友,打破了这难得的静谧。这倒使我想起了家乡的雨。

家乡的雨,也总在夜晚不期而至,或温婉儒雅,或豪气万丈。倘若没有碰到撒野的风儿,雨总会来得那样轻,那样静,那样有气势。碰到风儿捣乱,“冷雨敲窗,”乡人们有时会起身推窗而望。细雨如丝般飘下,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塞满了泥土的味道,深深吸了一口气,呵,真让人陶醉啊!慢慢地,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章,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让人烦躁。

先是和风细雨,继而滂沱淋漓,渐而缥缈迷茫。品着、听着、看着,好不惬意。

(1)第一段中的比喻句与上下句表达的情感不协调,请加以改正。(1分)

(2)二、三段中也存在着不协调等语言表达及标点使用问题,请选4~5处加以修改。(4分)

得分评卷人(二)作文(55分)

23.请以“你还会 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你还会 吗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共20分)

(一)(共14分)

1.焰 励 旺 萃 销 (2分。答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

2.(1)谁家新燕啄春泥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参考答案 自然美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只要符合题意即可)。(共7分。答对1句给1分,给满7分为止。有错该句不得分。如不是初中教材中的,写对两句得1分)

3. 故事示例:小人国候补官员在绳上跳舞以求官职(或“以求赏赐”)。国名:小人国、大人国、鲁格那盖、日本、飞岛、巫魔岛、马国。(2分。故事1分,写对两个国名得1分)

4.无标准答案。(3分。只对原文略作变动,得1分;概括原材料,并有一定的鼓动性,得2分;恰当运用材料,有较强的鼓动性,得3分)

(二)(共6分)

5.不设统一答案。赞成“农民工”或“新市民”的说法都可以,也可提出一种新的称呼。参考:赞成“农民工”的称呼,是因为突出了这些务工人员的特殊身份;赞成“新市民”的称呼,是因为突出了对这些务工人员的关爱,体现了人本精神,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得3分;有一方面不足,得2分;有明确观点即可得1分。如既赞成“农民工”又赞成“新市民”不视为观点不鲜明)

6.答题要点:在经济,或科技,或军事等方面占世界领先地位,并影响世界。(3分。领域1分,地位或影响1分,语言表达无明显毛病1分)

二、(共40分)

(一)(共4分)

7.C (2分)

8.不设统一答案。从某一角度结合内容加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例,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歌颂和追求。或从遣词造句的角度,抓住关键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亦可。(2分。分析有理,语言通顺得2分;分析或语言有一方面有欠缺得1分;答非所问不得分)

(二)(共10分)

9.“立体的懂”是指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形成语感,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古文。途径(1)读熟背诵整部的书;(2)读熟背出许多篇文章;(3)读熟背出许多精彩段落。(3分。第一问1分,答到与“融会贯通”相近的意思即可。第二问3条全答对得2分,答到2条或(1)(2)两条中任1条得1分,只答出第(3)条或全没答对不得分;意思相同即可)

10.D (2分)

11.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1)它是在熟读背诵很多文言文基础上(或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形成的一种语言感受能力;(2)它是自己体悟到的不是教出来的;(3)能自觉理解运用,辨析正误。(2分。答到2点即可得2分,答到1点得1分)

12.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自己的真实想法,联系选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这些做法不可取,因为那只是点线的懂,最多达到面上的懂,不会灵活运用;扩大考试范围,有利于增加积累,促进达到立体的懂。如持反对意见,必须有一定的道理和事实,对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3分。观点鲜明,能运用文中的知识,语言通顺,得3分;有一点欠缺得2分;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三)(共14分)

13.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内容上:①祖父在家乡的风里生活了一辈子。②祖父的一生饱经风霜。③从“我”对爷爷的深厚感情看,“风吹一生”还可以理解为亲情之风吹拂过祖父的一生。④作者的目的在写祖孙情,风饱含了作者的深情。结构上:⑤风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2分。内容上1分,答到一点即可。结构1分)

14.晃动的灯影和撞在城市建筑物上的风声让我“看到”了风在“东躲西藏”。这些风是从我的家乡来的,它们的认识里只有家乡的一切,所以我知道它对城市“十分陌生”。风无形,人却有情。表面上写家乡的风来找我,实际上饱含了我对家乡和祖父的深切思念。(共3分。能读懂风的行为得1分,回答不必拘于参考答案,意对即可。作者感情2分,只要答出“思念家乡”或“思念祖父”的意思即可;如果答成祖父思念孙子,得1分)

15.不矛盾,前者说的是多年的观察和挂念,以祖孙情感积淀的漫长过程为基础。后者是一瞬间的行为,应该说是“当时谁都没有在意”,这也合情合理。(3分。判定不矛盾的得1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

16.祖父老了,再也不能骑车了。(2分。答出这一层意思即可。若分析语言技巧或句子包含的思想感情,不加分也不扣分。)

17.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4分。与文章内容衔接自然,风格接近,语言通顺,可得4分;风格、语言一方面有欠缺的可得3分;内容衔接较差最多得2分;只要作答,一般不判0分)

(四)(共12分)

18.(1)不懈怠,不放松抄写;(2)跑着把书送还回去;(3)(猿鸣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4)写诗(或唱歌)来抒发理想(或志向)。(共3分。对1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如“怠”、“走”、“哀转”、“咏志”,这几个词译错的,该小题不得分。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可以不扣分。“弗之怠”解释为“不懈怠,不放松”,“走送之”解释为“跑着送还回去”,“之”字未译出的可以不扣分)

19.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山上直泻下来,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实在趣味无穷。(2分。不是翻译,要求可明显放松,写出大概意思即可得全分)

20.没有标准答案,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参考:合适;日月星空的光辉,一起在自己的眼前展开,用来比喻求学中豁然贯通的境界是自然得体的,洋溢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不合适;这几句写的是自然天象,表明曹操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的结尾,都和读书最高境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2分。肯定否定皆可,理由较为合理的即可得全分。只作判断而未分析理由的不得分)

2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分。未写完整的得1分。有1个错别字的不扣分)

(2)开放性题目,没有标准答案。(3分。联系规定的语段,扣住立志、奋斗、业精、行成、机遇、心态中的1至2个关键词语组织答案。视联系语段、观点明确合理、语言通顺,分别以3、2、1给分)

三、(60分)

22.(5分)修改参考:

(1)“永远的好朋友”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协调,可改为“不速之客”或“不受欢迎的人”“捣蛋的家伙”,(1分。其他答案只要正确、合理,亦可)

(2)①第二段中 “那样有气势”与上文矛盾,可删去; ②“冷雨敲窗,”标点用错,把“,”放到引号外;③“空气中便塞满了泥土的味道”,把“塞满”改为“充满”; ④“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章”中搭配不当,可去掉“章”字;⑤“让人烦躁”与上文表达的情感不一致,可改为“煞是好听”。⑥第三段中“品着、听着、看着”词序不当,可改为“听着、看着、品着”; ⑦“品着、听着、看着,好不惬意”中的“看着”可以删去。(4分。答对1处得1分,得满4分为止。若有其他改法,只要正确、合理,亦可)

23.(55分)

一类卷:50-55分,中心明确,记叙生动形象,议论有独到的见解,结构精当,语言流畅。

二类卷:44-49分,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8-43分,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具体,结构尚完整,语言尚通顺。

四类卷:32-37分,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具体,结构欠完整,语言欠通顺。

五类卷:31分以下,无明确的中心,无具体的内容,结构紊乱,文理不通。

说明:

1、关于中心。全文内容要切合自己补充完整的题目的题意。能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指在记叙或议论中能渗透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经历和见解等等)。如果在补题后又走题,不得进入二类卷。

2、关于文体。文体不限,各种文体之间也无优劣之分,必须一视同仁。但必须按选定的文体要求进行写作。人称不限。

3、关于语言。全文没有明显的语病,应视作语言流畅;有1-2句病句,可视为语言通顺;有3句以上(含3句)病句,可判为语言尚通顺;有5句病句,应判为语言欠通顺。

4、评分时,突出语言要求,兼及其他各项,以42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好文章要敢于打高分,同时严格控制四、五类卷。出现2个不重复的错别字,扣1分,错别字扣分不超过3分;

字数不足,每少50字扣1分。

5、没有补全题目,扣2分。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扣2分。

6、关于文面加分。文面整洁,字迹端正,酌加2分;文面整洁,字迹优美,酌加3分。(如能用规范的符号修改,不视为卷面不整洁。)此项加分一律由复核组操作,凡加满3分者,须交阅卷组长通过。

注意:

1、阅卷时采用得分制,即按答对的答案给分;除“评分标准”注明的外,一般不采用扣分形式;

2、凡“不设统一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须经试批后制定出“补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