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相关学科的发展与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上)

更新时间:2024-04-24 14:35:03

语文课程改革往往标志着语文课程理论或理念的突破,例如有关学科本体研究方面的语言学、文学理论等,会促使语文教学发生变革,同时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思考语文教育改革的问题时,需要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审视其现象和实质,因而参考一定的理论或理念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某种理论或理念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或完善地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不过我们认真研究各有关学科的新成果、新思想,相信是能够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的。

近百年来,人们关于学习以及语言学习的理念经历了多次变化。20世纪初,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基于条件反射学说的思想认识,把学习及语言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流派。按照这种理论,在教学上,强调训练并通过训练调整人的行为反应。这一学派在语言教学领域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有关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和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都对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进行了反思,对语言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形式,扩大到对语言符号之间结构关系的研究、语言符号与它代表的对象之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和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及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的研究,注重对人脑认知结构中有关说话和理解言语的部分,即“语言机能”的研究。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近二三十年来,具有挑战性的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经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过去的十年中学习理论更是跨越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脑科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出现了不少革命性的本质变化。

当下关于学习以及语言学习的理论强调的是通过研究获得自我定义的新知识的过程,这里的新知识可以理解为 “知识的创新”,也就是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来积累新知识。与以往仅仅强调对信息的搜集、占有、检索和分析是有显著差别的。基于全新知识观的学习概念正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观念和如同“产品交付”的知识传授观念,明确地支持学习的建构本质,社会协商本质和参与本质,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复杂性和默会性。

最近,“对话”这个具有多元价值指向的词语开始活跃于人文主义者的视野之中。有人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一些教育研究者提出要以对话为基础,促使教育的方法、程序和价值发生变革,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对话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对话中每个人思想的转换、精神的扩展与丰富,都需要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为前提。第二,理解又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受教育者主要是通过与教育者的对话,理解并掌握自己所属的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智慧,把握生活的环境、目的及意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第三,对话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冲破个体发展的局限,在客观上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完整的塑造了自我。[1]

这样的理念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遭遇强有力的挑战,由于对知识习得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促使教师不得不以大量枯燥的训练充斥语文课堂,教师和学生只能抛弃自身个性而努力向标准答案看齐。教育是为了促进人更加完善的发展。对话理论本身蕴涵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以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的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正是在这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才有可能不断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从一定意义来说,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行为。首先,教学是个体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并渗透了个体语言的发展。其次,教学大多都是以语言概括的教学内容为媒介而展开的。学习语言是人的先天潜能,人往往用语言思考和感触世界。语言与人的具体生活情境密不可分,语词的认读、选择、语序的排列、语流的急缓总是契合了人的某种感受。因此,掌握和使用一种语言,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过去与现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于真理的表达,感悟对生命的种种解释,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

[1] 参阅李燕《对话:教育交往的合理阐释》,发表在《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