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

“研究性学习”课程辨

更新时间:2024-04-25 13:17:14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些什么,“学”些什么?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关注“怎么学”,还关注“学什么”。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指归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把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融合起来考虑课程内容。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一种倾向: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类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轨道。这种倾向首先会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科学,还包括艺术与道德;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还包括社会与自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三个向度应当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达到均衡与整合。其次,这种倾向还会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局限于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从而封杀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性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无视这种区别会导致新的机械学习和另一种形式的灌输教育。所以,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当务之急是摆脱“惟科学主义”倾向。

八、“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所以如此,是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根除了绝对的、划一的价值标准,确立了“多元主义”价值观。“研究性学习”课程绝不以所谓“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常模”,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具体性。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存在种种误解: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课程,大多数普通学生只配做“观众”;“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城市学生的课程,广大农村学生无法实施;等等。这些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精英主义”价值观。这种“精英主义”价值观是阻碍“研究性学习”课程传播与推广的重要根源。“研究性学习”植根于儿童的本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因此,它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少数“尖子”学生;它必然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标准。“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点、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一定体现学生所在地域的特殊性,而不要机械模仿别人的模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它尊重每一个学生、普通大众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不把培养科学家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目标。因此,只有当本着平常心、走向大众化的时候,“研究性学习”课程才能有效推广,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九、“研究性学习”课程要在课堂里进行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自然即课程”,“自我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信奉的基本理念。“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含了一种“校外课程”(the out-of-school curriculum)的理念。因此,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在要求。

十、“研究性学习”课程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那种每周的某几天固定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制显然已不适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最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

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一定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集中使用。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研究性学习”课程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十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有专人来“教”吗?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从指导内容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儿童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儿童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从指导方式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不能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或专门从事“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的教师,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协同指导。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体性的内在要求。

总之,教师既不能“教”“研究性学习”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

十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用考试来评价吗?

“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为此,可以广泛采用学习记录、档案袋等评价方式。总之,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以满足“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

注释:

[1] [美]奥苏贝尔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3]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六章、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