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不要让语文教育再做无用功

不要让语文教育再做无用功

更新时间:2024-03-28 20:54:23

当前语文教育思想中存在的最大弊病当推“重道轻文”,即思想教育重于美感教育,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以模式化的公共话语替代多样化的个性话语。如看到青松,应该想到先烈英灵长存;看到小草、石块,应该想到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更要命的是,学生不能稍稍出格,否则成绩会被判为低分,严重的可能会被视为思想有问题。语文除了培养基本的思想认知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发现世界、发现美的能力,培养生命意识的觉醒。

语文教育在教学范式上也存在着缺陷。具体说,就是以讲解分析代替综合能力训练。语文教育不是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的方法是把事物层层分解,还原到最小部分,然后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从而建构起对事物的认知体系。

将自然科学运用于人文科学上,其后果可谓利弊相兼。现行的语文教育,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支解式训练明显借鉴了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它利于纠正传统教学的模糊性和无系统性,对于知识的获得有一个较为科学的量化标准。但若完全用它替代语文教学,就会产生非科学化的弊端。因为语文本身的特点是多元的、审美的、整体的和综合的。我们教得越细,越不厌其详地讲解分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反倒越低。个中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分析讲解,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实践积累与练习。就像孔乙己说“茴”字有四种写法一样,我们常常在做无用功。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弊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教师本身的素质。虽然语文教学的彻底改革牵涉到教育观念的更新,考试制度的改革,评价标准的转变,教材的优化和教学设计等因素,但最根本的却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教师首先要不为教参所限,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理解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此外,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

其次是注重整体性和实践性的语文教育。生命全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语音层次的能力两岁时即已类似成人,而语义、语用层次的能力则可逐步发展到老,这表明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名篇佳作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十分理解,但可以作为语言资源适量贮存起来,这是整体性原则。背诵掌握适量的经典名作,能达到激活思维,积累语感,潜移默化性情,化别人语言如同出于己口的妙用。除了背诵和写作,大量的课外阅读也是必要的,当然阅读的对象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和印象感觉,要想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无疑是痴人说梦。

最后,要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多少,是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的语文教育界自叶圣陶、张志公、吕淑湘三泰斗作古后,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并未出现新的领军人物。

其实任何操作层面的政策都有其基础理论背景,如果语文基础理论研究得深入,就会避免走很多弯路,事半功倍。如“何为语文”的问题,如果大家讨论得稍为深入,都能明白语文并非自然科学,也许就不会出现将语文试题客观标准化的做法,甚至出现在“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这样的题型中,“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答案是“同心协力”,而“齐心协力”竟是错的;“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答案是“惟妙惟肖”,而不是“栩栩如生”之类的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