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如何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

如何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

更新时间:2024-04-26 07:04:5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益。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特别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教师比较喜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至于“探究学习”,则普遍感到难以操作。本文结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做一些理性思考。

一、强化对话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教学的对话,不是表演教案剧的“对台词”,不是师生之间的“对白”,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自我发现,互相发现,互相启发。

首先,我们要明确,探究学习要探究的不是一个预设的确定问题,而是要搞清楚师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从而发现一个彼此认同的知识或真理。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不能以一个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尽可能不带“问题”、不带“知识”、不带“真理”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在同一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的触摸”;有时还需要教师敢于“懂装不懂”,敢于对学生说“我不知道”;其次,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珍视他们的独特发现,鼓励奇思妙想,欣赏异想天开。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见解,教师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圆其说。而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质疑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上《丑小鸭》时,天真的学生向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那位年轻教师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二、强化问题意识,教给探究策略

探究学习以问题为探究载体,问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问题思考探索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内化、创造发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关键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引导小学生探究学习,主张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向学生提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的“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引导质疑,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师的“问”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引领性的,侧重于方法、策略的“引”和“导”,侧重“以问引问”。如语文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引领性”的“问”来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提问题。

初读课文,设问引疑:①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就文章中你认为感人的情境和人物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②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③你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思想或感情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同学交流后,再读课文,引问感悟: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们交流?②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感到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是“问题的种子”,目的是引导生成学生的“问题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另一种是教师的补足性提问,教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反问”,侧重“以问促思”。例如《放弃射门》,学生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他这样做值得吗?”教师接过“绣球”又抛回去:“你们认为呢?如果他坚决地射门,比赛结果会怎样?西曼、福勒又会怎样?如果你就是福勒,你愿意怎么做?”等等,教师提出的问题,“询问”的味极小,引导学生“探究‘攻难关’”的意味更强,把学与问、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促进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智力背景、阅读经验和个性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五花八门,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真或伪,有时多达几十个。而要在40分钟内一一解决,那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筛选问题,根据学习需要对众多问题作出评价,如用★数表示价值指数,师生可以根据★数的多少,协商确定值得在全班交流探讨的核心(主要)问题,而对于那些价值指数不高的枝节问题,则留在小组或课后探讨。

三、强化过程意识,培植科学探究精神

探究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求证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在与同伴交流思维的撞击中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创见,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和学术修养。

首先,教师不能以提了多少个问题、解决了多少个问题来检验课堂教学的成败,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怎么样提问题、怎样交流研讨问题、怎样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教师不要轻易抛出“权威”的结论或标准答案,束缚学生思维火花,限制他们继续探究的热情和步伐;三是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答案,敢于批判,善于思辨,永不满足、精益求精。一位教师教学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一课,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那只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老麻雀是公麻雀还是母麻雀?是小麻雀的父母还是爷爷奶奶?或许只是一个与小麻雀素不相识的侠行仗义的英雄?如果老麻雀不一定是小麻雀的母亲,那么,课文后面说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就不仅仅是母爱、爱子这么简单了……以上“问题”的探究,教师的着力点就不是引领学生求得一个“答案”或“说法”,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求知的欲望之火燃烧起来,继而把他们带进一个无与伦比的文学世界,引导学生去阅读欣赏屠格涅夫的作品。学生自主与大师对话,既迁移了学习兴趣,升华了审美情感,又开拓了学科视野,培育了学科气质。这个过程从“灌输的过程”转化成“觉悟的过程”,从“预设性的过程”转化到“生成性的过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学生的心智发展都得到了充分的历练与升华。

期待探究学习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新活力、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