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关于语文应用与拓展教学的讨论

关于语文应用与拓展教学的讨论

更新时间:2024-04-16 20:52:46

巢宗祺:上一次我们讨论到几个问题:在我们语文教学和学习当中怎么样加强语文的应用性?怎么样拓展语文的应用范围?在这当中谈到了好几个问题,也有一些老师做了一些尝试,我们也观看了几个教学案例,今天我们在这就这样一个问题进一步展开一些讨论。

今天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有些学生他也很重视事实的积累,也重视许多语言文字的积累,但是没有考虑过也没有尝试过把积累的那些名句、那些语言材料、那些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或者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去,他积累的东西恐怕主要是用来应付考试,这是在我们语文学习当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

王土荣:这个问题还比较严重。现在我们在学校当中做了一些实际调查,调查显示有的学生他实际上把这种积累的范围就缩小,就是背那些古诗文,而这些古诗文就是拿来在高考或者中考的时候作为那个默写内容的答案。我们做了一个统计,这里有一个图表,就是很形象的一种说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他们对于这些积累的内容只停留在记忆阶段,没有使用的比例非常高。这种现象也不单单是某一个学校,基本上我们看看在我们省就很有代表性。学生如果你去问他,他经常会问这个对高考有没有用啊,如果没有用好像他们就觉得没有什么必要积累了。

巢宗祺:其实他们也重视“用”,就是只用到高考了,在实际应用来进行语言交流,不是他当前的第一要务,他其实的就是为了拿分数。

王土荣: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跟自己的生活结合。就是好像今天我们上的那个课,曾经有一个徐老师也曾经上过,陈老师也上过,他们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月亮的诗,但是要让学生为一个地方模拟的情景写一个“月亮湾”的广告词的时候,就非常多的人觉得没办法写,不知怎么写了,或者是张冠李戴地把不是月亮的东西当成月亮来写。

欧卫国:这个倾向主要是跟学校重视高考有关,考试是在语文应用方面的一个要求,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或者说这方面的要求比较少,做法就有不同。有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比如说考试只考默写,那么他只要求学生去背,那么如果考试里边有涉及到具体的这个诗词的应用的话,那么老师可能就往那个方向去走,所以高考对教学的指导和限制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现在语言表达题中有了这种情境的运用的题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比较注意怎么把平时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里边的训练,比如写一个广告词,怎么用对偶,怎么借用诗词……这种情况就有了。所以这个怎么去考评跟教学之间的距离怎么拉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巢宗祺:学生的肚子里可能是装了不少的词语名句,但到你真的要他用的时候,却可能因为他还没有真正理解,就不知道用在哪一个场合,或者这个语言用在哪一个场合最贴切。我讲一个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事,我在一个中学里边,一个学生带着我们到他家里面去,我们有几位老师一起到他家去,春节以后家里边他请了老师跟他写了一些对联还有门联什么的,写好以后他就往家里面贴了。他把我带到他的房间,我一看门上贴了四个字,是请别的老师帮他写的,写一条红纸往上一贴,我一看我说你看看这是什么。他说这是我贴的啊,写的是“六畜兴旺 ” ,这是他自己的房间啊!他只知道这些东西贴着热闹,却不知道这个用在哪里。我说你这个要贴到猪圈里边去,不能贴到你的房间里头。这使我想起刚才欧校长讲的这个例子,我想起过去有很多这样的笑话。

我们积累这些知识,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对的,积累丰富的语言词语这个是要坚持下去的,而且是最近这几年里边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良好的做法,应该加强积累。但是我们现在在这个时候要求还要提升一下,你要积累,积累以后你要会用。怎么样运用得更好,我们现在要在这方面下工夫。现在鼓励老师们打开这样一个眼界,扩大一个眼界。刚才谈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有的学生现在注重的运用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觉得这是有用的积累,却没有想到在实际的表达交流当中运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拿出那些题目我能够运用,但是我学到的这些语文知识、这些语文的能力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去还有困难。所以现在有的学科的老师反映(我听到的多了),有的说我的学生什么物理学习有困难,有的说数学答题不好,原因在哪里?语文能力不够,他题目没看清楚题目没看懂。所以这个上头我觉得咱们广东有一些学校很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我觉得是对的。因为实际上一个人,你的语文运用的范围有多宽,你将来的本事就可以用到多大的领域里面去。如果你在锻炼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窄小的一亩三分地,你将来你的语言应用也只能局限于这一块。重视综合应用,广州大学附中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有益的探索了。

欧卫国:我们这个做法主要是新课程的本身就有这么一个导向,我们巢教授主持编的新课程标准就有语文怎么跟现实生活结合这个点,这个点强调得很强,我们在具体的我们广州省编的教材里边也把这个点落实的很好,比如这个教材里面有一块就是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那我们这几年就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想怎么样使得这个语文实实在在地跟这个生活挂上钩,使得语文用到生活里面去。

语文跟生活的结合容易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脱节,语文是一块,生活是一块,语文真要学生去用到生活里面,学生却不一定能够完成。比如老师布置学生去写一个调查报告,学生拿到这个东西就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写。我们就得想怎么样使语文跟生活更靠近一点,这里就有一个途径和方法。比如我们今天听了于婉(音)老师的课,这堂课是一个采访方法的指导,里边有一个片段,就是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优秀的老师。设想如果你要学生一下子去采访一个名人,那么距离就比较远,难度也得比较大,但如果让学生先去采访一个老师,那么身边的老师也愿意,学生心里压力没有那么大。通过这个采访老师学生能力变强了,语文交流的水平提高了,语言应用的水平提高了,以后他就可以采访一些名人,他以后读大学,以后如果当记者,去采访就容易了,那我们语文就实实在在跟生活结合起来了。

比如说我们另外的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叫学生去发掘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一些景点,去写一些文章。我们搞过一个活动让学生去发掘我们广州的一些具有比较浓重人文特点的景观,如陈家祠、玉龙寺、岳秀山上的古城楼……学生们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到那些景点去,可以发觉到比如陈家祠里的一些雕塑,门左右一些狮子;古城楼里边的一些文物,它的一些历史;还有在易德路(音)有一个圣心教堂(音),学生们也能够从建在广州的这个西方教堂,发现它里边所蕴含的西方文化跟东方文化的融合……那么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学生们做起来,也感觉到比较容易比较轻松,也很愿意把把语文里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可能这样子的话就能使得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跟生活的联系距离近一点,联系起来也更容易一点,那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也应该是会有更大的帮助。

巢宗祺:咱们广州大学附中的这个做法拓展了语文学习领域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里的语文课本。那么在这之外学生还要寻找话题,寻找更加生动的身边存在那些事物、那些现象,围绕那样的话题,围绕那样一些现象再去展开讨论表达,这样之后他表达的欲望兴趣强烈了,而且还可能他的内容也丰富了。

唐吉民:我感觉语文运用和拓展问题是我们这次新课程里面的一个亮点,不管是课程标准本身,还是广东省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这个特点。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州除了广大附中做得很好之外,另外我们还有很多例子。比如说我们的培英中学就有一个这样的经验,它是让学生为学校的建筑物写对联,学校的大门、学校的教学楼、班级、植物园,还有学校的图书馆等等。然后由班级把这些对联整理出来进行评奖。我们感觉这样一个活动既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来,又突出了语言应用。而这个语言应用恰恰和我们校园生活、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我们感觉到这样一个活动就是在新课程中应该提倡的语言应用活动,而且是和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很不错。

另外一种运用比如我们广州几间学校,像16中他们就是高一学生一入学,就布置学生去读《三国》,他们的活动叫做“走进《三国》”。此后就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读《三国》或者《三国》中的故事、《三国》中的谜语、《三国》中的对联、《三国》中的一些唱词等等。他们围绕这些进行阅读,在半年之后或者一年之后整个学校搞一个活动。我个人认为这些活动就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活动,而且也是把我们语文学科中积累的东西学活。

所以我个人感觉到我们这次新课改就是把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正像有一句话所讲的,“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然而语文学科更大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忽略的就是语文的运用性。很多人把它作用是理论学科或者是什么工具学科,而工具学科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刚才曹老师还有我们的欧校长,包括王主任他们都提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运用语文,在课堂上可以用,在试卷能用……然而我们学语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他能在今后用得更好,这样我们语文才能达到语文学科这个课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