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教案教学 > 教案设计 >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23 18:00:26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到不少区县听了课,看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和同仁对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固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和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就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