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练习题 > 课后练习 >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备课精要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备课精要

更新时间:2024-04-18 12:13:0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出现的文言实词。例如:“废”、“裂”、“攫”、“济”、“淫”、“涸”、“走”、“河”、“虫”、“文”、“喙”、“溺”等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三则神话。

2.过程与方法: ①讲述本课的三则神话故事。

②发展联想和想像能力,培养讲故事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 ①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向自然挑战的勇气和精神

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

二、课文主要内容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并经常遭受自然的威胁,就产生了幼稚的想像和主观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拟人化,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马克思说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加以形象化;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神话极为丰富,是小说的渊源。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的著作中,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另外,历代文学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和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

这三则神话,充分体现了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以非现实的想像和幻想来表现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这一有关神话起源的观点。

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化育万物”的“神女”和炼石补天的英雄。传说宇宙初辟之时,她和兄长伏羲在昆仑山中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后来他们又制定婚礼,禁止兄妹通婚。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天地开辟之时,她抟黄土造人,于是才有了人类。炼石补天的故事,同样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抗争。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支撑天的四极,杀黑龙拯救了中原,积芦灰止住了泛滥的洪水,消灭了凶禽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这是多么伟大的英雄壮举啊!

夸父是神话中一个巨人神的名字。他立志追赶太阳,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而饮,喝干了黄河、渭水,仍不能止渴,又向北寻找大泽水,终于在半道上渴死了。死后,又将手杖化为树林,以造福后人。这则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对力量和勇敢的崇拜,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

精卫相传是由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变化而来。女娃游东海被淹死,化为精卫鸟。这反映了自然对人类的伤害,反映了自然与人的矛盾。为了表达对夺去她生命的东海的愤怒,精卫鸟便一口一口地衔来西山的木石,填塞大海,常年不断,顽强不息,这就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后人以此作为力量虽很微弱、斗志却很坚强的象征。

三、主要写作特点

记事简洁,语言凝炼是这三篇神话的共同特点。每则神话不足百字,但是故事情节清楚明白,形象生动感人,而且叙述者的倾向明确,令世世代代的读者受到启迪与教益。

四、关于“想一想 做一做” 中的难点问题

这篇课文的第一道题是: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三则神话故事,并选择其中的一则,展开丰富的想像,把它改写成一篇短小的记叙文。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把其中的一则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要把这道题作为重点进行训练。

五、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虽然篇幅都比较短小,但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注意不要逐字逐句串讲,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并对照译文,弄懂大致意思即可,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对于神话故事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知道的神话导入课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对于神话的知识,可以适当向学生讲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的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不必做过多的分析,要把重点放在课文的诵读和故事的复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