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 知识扩展 > 第三册诗歌中“流水”意象浅析

第三册诗歌中“流水”意象浅析 返回课文

更新时间:2024-04-16 19:12:0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安排了“解意象、品诗歌”这一综合性学习课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读诗歌,认识意象,评论意象,探究奇妙多彩的意象世界。指导学生对意象进行多元解读,进一步领会诗歌意象的丰富特质,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笔者将结合第二单元中的一些诗歌,浅析“流水”的意蕴特征,以期抛砖引玉。

一、造境:营造了瑰丽深幽的意境

瑰丽深幽的意境是诗歌中较高的境界,它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是景与情的自然交融,是含意幽深的象征隐喻,是意味无穷的诗情画意。江河滔滔,流水绵绵,这一富有深意而生动的自然特质,当然会成为诗人笔下的“宠儿”。

众所周知,诗仙李白酷爱“美酒”和“月亮”两个意象,其实他也十分钟情于“流水”。诸如在“山随平野阔,江入大江流”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流水奔腾,一泻千里的壮阔景象;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写出了诗人站在空阔明丽的天空下,怅然若失地看着浩浩东流水,绵绵不尽流向天边……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当然不会忘记自己喜爱的“流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开篇就借“流水”营造出深幽迷茫的意境,意在表明海上“求仙”之难,为登山“访道”作铺垫。接着“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水”随风起舞,如纱似雾,扑朔迷离,瑰丽深幽犹如梦幻,这恰似黎明前的黑暗,给人无尽的遐思,如入仙境。

如果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幅雄奇壮美的图画,那么苏轼笔下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气势更加瑰丽恢弘。浩浩长江奔腾咆哮,仿佛一位大发雷霆的河神,拍打着堤岸,卷起千层波涛,寥寥数笔,绘声绘色,意境深幽瑰丽。

然而,将“流水”的瑰丽深幽的境界刻画到极致的,可以说是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无边的“落木”与不尽的“流水”对比,瑟瑟风中,树叶纷纷而落;茫茫天际,江水滚滚奔来。这恰如诗人心中的羁旅与孤独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一字一句,悲凉沉郁,既深化了恢弘壮阔的深秋意境,又无形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此时登高远眺时壮志难酬的幽寂情怀。因此这两句曾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化境名句。

二、传情:流泻在潺潺流水中的幽情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其实流水入诗亦有情。“流水”时而奔腾喧哗,时而水平如镜;时而欢欣雀跃,时而怅然若失;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浅吟低唱……在古典诗歌中,这些情形刚好成为诗人心境的写照,真可谓“流水无情似多情”。

(一)叹绵长而凄绝的幽寂之情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以流水无限喻烦忧无穷,显示出愁思如化冻之水汪洋肆虐,一泻千里;又如绵绵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一种驱之不散、挥之不尽的绵长凄绝的幽寂之情和沉重而悲伤、抑郁而惆怅的悲愤之痛。

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儿独自随风飘零,不汲汲于荣;流水悠闲自在,潺潺流淌着,不寂寂于逝,这是一派天然宁静的美景。人自多情,而流水无意,江水好像并不理会诗人心中的情意,自己悠悠闲适地缓缓流去,留给诗人的却是一份凄绝幽寂之情。

在姜夔《扬州慢》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诗句中,两位诗人同样巧妙地借用“流水”的自然特质,烘托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孤独寂寞之情。

(二)慨时光易逝,好景难在的无奈之情

在第二单元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王安石《金陵怀古》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苏轼《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等这些诗句,无论是世间美梦,风流人物,还是繁华胜地,在亘古不变的绵绵流水面前,显得那么的渺小和短暂;它们都被潺潺的流水冲刷殆尽,留下的只是诗人无尽的慨叹与无奈之情。

以上仅是笔者在进行第二单元诗歌教学时的一点感悟和认识。当然,“流水”的意蕴特征还有很多,并且在具体的表情达意的环境中,也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往往是多重意义的复合运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解意象、品诗歌”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加深师生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师生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共同获得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和鉴赏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