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语文知识 > 课外知识 > 给语言的链条加足“润滑剂”

给语言的链条加足“润滑剂”

更新时间:2024-04-26 00:56:59

语言知识及其应用系统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正像一个完整的链条一样,其各组成部分环环相扣,如果有的环节存在缺陷甚至存在“缺位”,那么就会造成整个语言系统不能灵活、高效的运行。根据教学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连贯”是语言链条的极为重要的一环,而且还是保持其灵活的“润滑剂”。

连贯是表达中句间排列组合的规则,以及加强语言联系与衔接通畅的方法。它可表现为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连接得紧密妥帖,前后呼应,语义畅达等,可涉及到写作、阅读和口语交际,能体现出思维的条理性、语言的组合能力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另外它和清晰是紧密统一的,并和“简明”、“得体”一样,都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取得最佳效果。如果说话语言不连贯,如东拉西扯、前言不搭后语,听起来就别别扭扭,令人不知所云;如果文章语言不连贯,如上下文脱节,中心游移,句子之间的关系不清晰,读起来就磕磕绊绊,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候它们的表达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可见,关于语言连贯的知识和技能,是语言链条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它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语言素质的重要要求,而且是高考的考点,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强化这方面的教学,带领学生在专项训练中,去梳理相关知识,探寻其中规律,使他们在做连贯题时学会从理论上寻求依据,而不再是靠“猜”或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语言知识

 我们在做连贯题时,需用到一些相关的语言知识,如话题、述题、焦点等。这些名词术语对于学生可能陌生些,但学生一旦把握其内涵,就能更好地领会语言连贯的实质。

(一)话题和述题

从消极修辞的角度看,句子是由“话题——述题”构成的。话题是谈论的对象,人、事、物、地、时等均可充当,有时前面有“关于”“对于”“至于”等点明话题的标记。而述题是对话题的说明。若着眼于信息传递的角度,话题传递旧信息,所谓旧信息,指信息内容是受话人已知的,即谈话之前受话人就知道的信息或者言谈中前面已经说到的。而述题则传递新信息,所谓新信息指信息内容是受话人未知的。

(二)焦点

焦点是新信息的主要内容,即句意的重心。述题有时比较复杂,构成述题的词语不止一个,它们的地位有主次之别,述题的安排,最重要的是要突出焦点。突出焦点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把焦点置于末尾,即成为句末焦点。例如:“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战则早来。”(《旧五代史》)中前一分句以 “横磨剑”为焦点,意在强调武器精良;而“且晋有横磨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新五代史》)中前一分句以“十万口”为焦点,意在突出兵力的强大。

三、带领学生全面、熟练掌握语言连贯的技法

(一)看话题是否统一

话题的统一,即陈述的对象一致,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解题首先要把握这一点。

1、从整体上把握语意中心

一段之中每句话不一定保持直线联系,但却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形成统一的话题。语段的上下句要紧密围绕中心语,文意的连贯性和语气的贯通才能得以保证。因此,要先从整体上把握语意,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旨。备选的材料,符合中心意思的才可选用,偷换概念、游离中心的摒弃。

2、从话题的连接的角度,来看连贯的几种合理形式

(1)话题的贯串:一个话题统辖数句述题,贯串始终,句子就连贯顺畅。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用字母形象表示为:ab ac……

实例剖析:   ,当你逐渐走近,才发现,喇嘛庙并不在山顶上,而仍然在平平坦坦的草地上。空缺处应填上下面哪一项才能做到话题统一呢?

(2) 话题的延伸:后一句的话题与前一句的话题题内容明显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伸展。也可用字母形象表示为:a b a’c ……

例如“他长大了,可他的爸爸却变得苍老多了……”中 “他的爸爸” 和“他” 明显相关,正是“他”这一话题的延伸。

(3)话题的连锁:后一句的话题与前一句的话述题内容明显相关,句句相扣如锁链,句子就连贯顺畅,也叫顶真式衔接,用字母形象可表示为:ab bc(或 b’c) ……另外,这种形式的连贯性要比话题的延伸的更好。

实例剖析 :(95年高考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3分)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 通过①②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②前后的两个句子的话题一致而①的不一致,故选②不选①。 ③④相比,虽然③的前后两句的话题均为“他们”,但是④中前句述题部分中的尾词为“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和后句的话题——首词“这些活”相同,属顶真式衔接,故④优于③。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D项。

(4)话题的对称:前一句和后一句的话题相映照,语义相反相对或者相类,句子也连贯顺畅。不妨用字母这样表示:ab cd……例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兴”和“亡”就是一组相对称的话题。

(二)、看语序是否合理

仅有共同的话题还不足以保证用语的连贯,如果没有合理的语序排列,语言的连贯性依然会遭到破坏。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常用到的基本语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符合这三种语序,其语序才是合理的语序,其语言才是连贯的语言。

1、在组织句子的时候,需要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其要领:

(1)多重修饰成分的排列,要注意它们与中心语的远近关系。

实例剖析: (90年高考题) “她是……教练”中的“

①优秀的 ②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 ③国家队里(的) ④篮球(教练) ⑤女(教练)⑥一位(教练)

分析:正确的排序为③⑥②①④⑤。“国家队”表领属关系,范围大且在标明所描述对象的身份方面最为重要,所以最显著的位置上(最前面);“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和“优秀的”之间的排序除了需考虑它们长短不同的因素外(参阅下文),还可看它们与中心语关系的远近的比较,因教学时间久并不一定“优秀”,显然这两个修饰语有主次轻重之分,因此,把相对比较次要的放在前面,重要的放在后面(离中心语近些),这是合理的。

(2)多重修饰成分的排列,要注意其复杂程度。

在修饰语有的比较复杂(字面较长),有的比较简单(字面较短)的情况下,一般地说应将复杂的放在简单的修饰语前面,因为长修饰语放在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会拉大两者的距离,意思不易表达清楚。例如上例中“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和“优秀的”之间的排序。

(3)在排比格式中的排序要兼顾内容和字数。在排比格式中,内容是重要因素,字数起声调上的调节作用,一般按由少到多排列。

实例剖析:夏天的晚上,邻居们在院子乘凉。香茶,团扇,徐徐的晚风,明亮的星星,有趣的新闻,海阔天空的闲扯,都不能把这对“书呆子”从闷热的小屋里吸引出来。

分析:在第二句的排比成分中,内容上没有矛盾,字数也是由少到多,排列得协调,自然。

A.②①④⑥⑤③B.②④⑥③①⑤C.③⑤①④⑥② D.③①⑤⑥④②

分析:从高到低应是山峰③竹木①,从远到近应是田畴⑤屋宇⑥ 篱笆④草垛②,应选D。

(3)体现逻辑顺序的词语。如关联词语能表现句子的前后关系;逻辑顺序还包括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一般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感性认识)到本质(理性认识)为序,或按事物主次、轻重、缓急、因果、条件与结果等为序,或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序,或按整体感知(勾勒轮廓)——局部描述(逐一观察)为序,或按“五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觉)为序等。

实例剖析:武汉曹祥泰(店名)生产的月饼,一向以  而享誉全国。在空白处填哪项才能使语言连贯呢?

A.香甜可口,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配方科学。B.配方科学,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香甜可口。 C.工艺精湛,配方科学,香甜可口,选料精细。D.选料精细,香甜可口,配方科学,工艺精湛。

分析:从月饼制作的工艺过程来看,应是先配方,再选料,再工艺,最后才能是口感,只有按这种工艺过程的先后程序排列的句子顺序才合乎情理。故应选B。

(4)语序呼应。有时候,行文语序还受到上下文某些词语顺序的制约,即具体行文时,我们必须与上文或下文某些词语的顺序相呼应。例释见下文。

(三)、能使结构严谨的呼应和衔接

“呼应”指首尾照应、前后照应,它是显示思路结构、语言顺序,突出重点内容的的重要手段。除存在语序呼应外,还有语义上的呼应,即在具体文本的上下文中存在某些词语的意义相一致的情形。“衔接”指过渡自然,句意搭配合理(不脱节),语句结构的搭配合理,没有跳脱(指语句缺少必要的词句如关联词、介词),语言风格、语气的和谐统一等。注意语言的呼应和衔接,可以加强语言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呼应

(1)句内呼应。一个句子,无论单句还是复句,有时其句内前后的文字存在语序或语义上的呼应。在一个复句内,分句之间的表述方式一致也是一种呼应。

(2)句间呼应。可以体现在连续句子之中,也可以中间隔一些句子。呼应的办法,表述方式相同只是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关键词语(各分句中的相同词语、表意相近或相似的词语)或关键句子的重复(有时为避免单调而略加变化)。

(3)段间呼应。段间的呼应使篇章结构串联成一个整体,它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常见的方法有首尾呼应、关键词语重复出现、排比段等。

2、衔接

(1)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关联词除存在成对使用时照应关系外,还可使句内各部分或句与句或段与段衔接起来。

(2)注意过渡语的使用。过渡语能体现句意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出于表达需要,一个语段内,话题也会更换,这时需要做好话题间的过渡,以保持语言的自然流畅。

(3)注意具有总括作用的语句、引出话题的语句和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它们往往能体现句子之间前后的衔接和在结构上互相呼应。

实例剖析:下面句子次序已被打乱,请调整出正确语序。

①“过”就是“过火”,“过了头”,却往往容易被人们误认为好。②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会妨碍健康。③事情做得一过分,就会走向反面。④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⑤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⑥其实,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⑦说这就是“深”“透”“彻底”,难道不好吗?

3、统一的分类。

所谓统一的分类就是分类标准应一致,即同一类的事物应放在一起。如句子按意义分类时,可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实例剖析:(98年高考题)天山连绵几千里, 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  在空白处应填入哪一项才能语言连贯呢?

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

分析:A项中高山、深谷是一类,草原、湖泊不是一类,森林、溪流也不是一类,只有B项的事物分类才是合理的统一的。

4、结构协调

如果一组短语的焦点(表意的重心)格式协调一致,那么语言就会显得匀整对称,流畅自然,气势充盈。

实例剖析:(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成年累月的战事,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经济的不断衰退,动荡不安的政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威胁,甚至连生命财产都没有保障。

分析:原句中的短语,有的是偏正式,如“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是名词作中心语;有的却不是,如“经济的不断衰退”“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等,,读起来很不顺畅。另外“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夹在“战事”和“经济”之间,内容不一致,长短不协调。“政局”与“战事”密切相关却置于“经济”之后,也是语序不当。我们通过统一短语格式和重排语序,使画线部分调整为:“成年累月的战事,动荡不安的政局,不断衰退的经济,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

5、统一句式    

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在不影响话题和内容的一致的前提下,如能统一句式,则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实例剖析:改换画线处的句式,使文字衔接畅通,文意连贯。

然而,在我们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甲);迎着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着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乙)。

分析: 二、三分句原先的表述在句式上和一分句不一致,若改为甲: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开在冰天雪地里,乙:滋养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那么效果就出来了。

6、重视音韵因素。

上下句之间,双音节对双音节,单音节对单音节,平仄相对,末押韵,音节和谐,连贯性更强。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句(1)意思是说,深秋季节,置身山顶“俯瞰”,下面是“俯瞰”所见景物,“美景尽览”是总收;如果像句①那样后断,则读起来不顺口,而②的断法,可形成音节和谐的四个四字短语,而且“瞰(kan)”和“览(lan)” 同押“an”韵。句(2)写“远眺”和“近看”之所见。远眺“群山环抱”“层林叠翠”依然是“群山”之景,“白云缭绕”是“群山环抱”之中的景物,故应先“林”后“云”,另外“绕(rao)”和“ 茂(mao)”同押“ao”韵,亦可推出“白云缭绕”应置于句末。综上所述,可知答案为D。

7、统一的情境。

一般来说,说话或行文总有特定的情境,如或繁盛或凄凉,或热烈或肃杀等。所谓统一的情境就是说前后描写事物的色彩、声音、气势、氛围、情调、语气等都应该是一致的。情境中的这些因素常常是语句连接和组合的要素。

实例剖析: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山里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使得三峡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心上面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在空白处填入下面哪一项才能使语言连贯呢?

A.长江后浪催前浪,轰轰烈烈地流向远方。B.长江平静而缓慢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C.长江像一条五彩的带子在夕阳里显得悠悠飘飘,变得如此驯良。D.长江像一条巨蟒,翻滚着,呼啸而去。

分析:前面描写的青色黄昏三峡中的长江是平静的,只有江心一线是发亮的,其余全被两岸峭壁的倒影所占。A、D两项声势浩大,气势磅礴,显然不符。C项色彩太绚丽,与上文“青色”的黄昏不一致,只有B项的情境才与上文的情调一致,且行文上前后照应。

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一棵树,那么“连贯”就是纵贯全树的脉络。如果我们把语言比作一条锁链,那么“连贯”就是保持其灵活的“润滑剂”。我们一定要通过语言连贯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悟出语言内在联系的规律,从而进入语言应用的自由王国。

参考书目:

1、《新精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大学修辞》 上海教育出版社 倪宝元主编

3、《语文高考研究与辅导》 赵大鹏主编

4、《5年高考 3年模拟》 光明日报出版社

5、《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