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语文知识 >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 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复习:莫把“同志”推下水

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复习:莫把“同志”推下水

更新时间:2024-04-25 05:31:50

小升初语文词语专项复习:莫把“同志”推下水 

 “同志”作为通用称谓语在中国社会活跃了近半个世纪,目前在使用上有些人气不旺,陷入了“先生”、“小姐”、“老板”的包围圈。于是乎就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有人竟把它演变成了同性恋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社会版、娱乐版的编辑、记者也热衷于这种用法。如《扬子晚报》2000年3月19日,出现了这样的标题:“同志”同居翻了脸,法院裁决可赔偿。此外还有诸如“‘同志’结婚,众人贺喜”等也屡见报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不慎重的做法,极易造成语言混乱,影响人们的交际活动。

在汉语史上,“同志”最初并不是一个通称,甚至不是一个称谓语。《国语·晋语四》“月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指的仅仅是“志趣相同”。作为称谓语的“同志”,成形于晚清。《现代汉语词典》对“同志”的解释是:①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②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第一义项是专称,不仅共产党人使用,其他党派也使用。林觉民《与妻书》中,有“吾今死而无憾,国事成与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之语;孙中山先生的遗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当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更是普遍使用。第二义项的使用则是在解放以后,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同志”迅速普及开来,成了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通称,成为大陆独有的称谓标志。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其他称谓语的产生和复活,“同志”逐渐缩小了使用的范围,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称谓语,称呼人有时也不愿用,认为已经过时了。“同志”作为通称使用时,确实有些缺陷。如在非正规场合使用显得有些笼统、冷淡。一个小学生称一位老人,叫“同志”有些别扭,不如叫‘爷爷”、“奶奶”显得富有亲情。但是不能否认,“同志”在称谓语中所占的份额,尤其在国内严肃的政治场合的使用率,是其他称谓语望尘莫及的。

“同志”的第一义项,港台新马也用。第二义项,港台新马不用。“同志”指称同性恋的用法产生于香港,并在港台新马通行,不过,主要在演艺圈和影视新闻报道中使用,是一种“戏谚语”。在这些地方,就有人反对这种用法,认为用“同志”代替“同性恋者”是天大的错误,而且有辱于有共同理想的政界人士。

中国人,尤其是大陆的民众对“同志”是有着深厚感情的。虽然它作为社会通称渐入低潮,但在人们心中,它总是带有一层崇高、严肃的色彩。对“同志”的感情程度,大陆人与港台新马人是迥然不同的。我们的新闻媒体盲目引用港台新马这种不成熟的、尚有争议的用法是不慎重的。全然不顾称谓语使用的社会、道德和审美因素,试图以猎奇的内容、荒诞的用语来刺激受众,吸引读者的功利主义做法,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手段,对读者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在维护语言规范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媒体的热炒下,“小姐”称谓已经产生歧义,造成了言语交际的障碍。称谓语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个不幸失足的“小姐”,难道媒体还能忍心把“同志”推下水,再牺牲一个纯洁、高尚的“同志”不成?

汉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开放、要发展、要更替。也许我们对汉语深厚的感情拘囿了我们改造它的动力。港台新马由于特殊的语境,有助于汉语的推陈出新。对海外华语中流行的、独具创意的东西,我们也在有选择地吸取,比如,“很中国”“非常周末”等说法日渐流行。我们更关注海外华语发展的新动态,目的是使之为我们科学地预测汉语发展的新趋势服务。对此,我们要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不能盲目照搬,而将国情、民情置之度外。殊不知媒体传播的受众是12亿中国人,不能仅只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口味而扭曲了我们的语言。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句话是真理。凡是流行的,就是好东西,这句话是谬论。维护祖国的语言,在新时期应该注入更多的鲜活内容。在此,我们要郑重道一声:记者(编辑)同志,请手下留情。莫把“同志”推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