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

古诗词鉴赏“九入手”

更新时间:2024-03-28 22:54:11

【关键词】作者背景标题诗眼词眼意象景物描写用典专业术语

【内容提要】紧扣考试大纲,联系高中语文课本实例,就如何鉴赏评价古诗词,总结了“九入手”方法。

古代诗词的鉴赏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诗词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阅读理解,《考试大纲》在“能够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考试说明》中把“鉴赏评价”具体明确为五个方面:①理解诗词中词语的含义。②概括诗词的中心思想。③分析作者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④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⑤评价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围绕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对古诗词鉴赏类试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

一、从了解作者、背景入手。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一般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词)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词)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㈠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却屡遭权贵谗毁,终不被唐玄宗所信任。了解了他的生平和经历,我们就能更深刻地品味出李白“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其十五)里那对上层统治阶级贱视贤才的抨击;品味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里那因怀才不遇而引起的深切愤懑;品味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那深切的孤独与寂寞;品味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那不愿同流合污的狂傲!

㈡熟悉作者的风格。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风格是识别和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不同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区别的标志。因此,从风格入手鉴赏诗词,无疑也是一条捷径。例如①“雄浑”(气势雄伟、立意奇特)风格作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如《别董大》《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出塞》);②“豪放”(豪迈奔放)风格作者:李白(如《将进酒》《秋浦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沉郁”(凝重深沉、忧郁)风格作者: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④“悲慨”(悲壮慷慨,寂寥苍劲)风格作者: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⑤“俊爽”(英俊豪爽,飒爽流利)风格作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⑥“平淡”(质朴、自然)风格作者:如王维(《鸟鸣涧》《鹿柴》)、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山水田园诗人;⑦“旷达”(疏狂不羁,高洁特立)风格作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⑧“委婉”(含蓄)风格作者:意在言外,曲折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㈢了解写作背景。如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其诗风格“豪放飘逸”,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词时,如果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的背景,就无法深刻领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尽愁思和绝望。再如晏殊的《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思乡?是怀友?还是忧民?如果不结合写作背景恐怕很难断定。但是我们如果了解了它是“写于作者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正在外官任上”这一背景时,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就较为容易理解了:表达了词人被贬官后的忧懑和茫然。

二、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诗词的标题,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把握古典诗词的主旨(心灵)。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时首先可以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的地点(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由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该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时的情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岳阳楼时的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写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古典诗词的标题,一般包含下列几种信息:

1。揭示诗词的主要内容。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等等;

2。交代写作的主要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韩愈的《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等;

3。指出吟咏的主要对象。例如,陈子昂的《燕昭王》,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蜀相》,元稹的《菊花》,李商隐的《蝉》《柳》《细雨》《楚宫》等等;

4。点明抒发的主要情思。例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王维的《相思》,李白的《哭晁卿衡》,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杜牧的《叹花》,李绅的《怜农》,聂夷中的《伤田家》,白居易的《长恨歌》,王昌龄的《长信怨》等等。

5。揭示了作品的线索。例如: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当然,诗词的标题还含有别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题写范围、时间地点、内容情调等等,只要我们抓住标题的主要信息点,就能触及到诗词的核心。

三、从诗词中的关键词入手。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如果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我们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例①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的关键词有“见、欲”、恐、意万重”等。“见”:秋风无形,本不可见,但它带来的秋色、秋容、秋态却随处可见(如黄叶飘落、百卉凋零)。做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思乡之情。这一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了读者暗示和联想。“欲”: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恐”:本来写完了又担心遗漏了什么,把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刻画的细致入微。“意万重”: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例②朱淑真的《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关键词是“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③薛莹的《锦》:“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关键词有“寒、微、忧”等。“寒、微”:写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忧”:此处是指织女“忧”而非诗人“忧”。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

例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铎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中的名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被前人赞誉为“意象具足,实为难得”。这两句诗由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眼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写旅人原以为自己是“早行”了,谁知板桥的所积之霜上已经有人行走过的足迹了—更有早行人。“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铎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例⑤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诗中的“客路、乡书、归雁”等关键词语可以断定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的。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写时序交替,触景伤情,写景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有“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之誉。

四、从“诗眼”“词眼”入手。

所谓“诗眼”也就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句子。“眼”是诗句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诗眼”的锤炼,一般指五言中的第三字,七言中的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准确地寻觅到“诗眼”,无疑于找到了披示诗歌思想感情内容旨趣的金钥匙。

例①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的“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例②王建《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一个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的“闲”来衬托农家的忙,饶有情趣。

例③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愁”指全诗的诗眼。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天高地远,四野空阔,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例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眼”由“诗眼”而来,是指一首词中能够体现全词主旨的词语或句子。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比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例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词眼”是“多情”,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可以提挈全词。

五、从诗词的意象入手。

意象是由想象形成的表情达意的文学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都是意象,他们是诗人拿来“兴寄”思想感情的。另外,有些意象本身还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还需要把些特殊的象征意义作为思考鉴赏的方向。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伤别情怀等等。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①白居易的诗《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让人感受到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例②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

例③苏轼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正是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形象地抒发出内心的怅惘之情。

例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例⑤晏殊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时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落花流水却无情。透过“夕阳”、“落花”、“归燕”等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六、从诗词的景物描写入手。

诗词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词的意境常常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人、词人的感情也往往用“景语”别致地表达出来,“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夫之也曾经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有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这些话非常精辟的阐述了景与情的关系。因此,要体味一首诗深邃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进行分析。

例①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便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词,结合全诗来分析。

例②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例③蒋捷的《虞美人?梳楼》:“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缥缈景象,暗衬倚楼人万缕千丝的愁绪。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本欲赏花遣愁,出现在面前的偏又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联想到自己滞留他乡,韶华渐老,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词人采用反衬手法,貌似红绿满眼的海棠,实际上却暗含有好花不常开的喟叹。

例④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四句写了作者登高所见“风”“天”“猿”,“渚”“沙”“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景物萧索悲凉,凄清冷落。写眼前景实写心中情,景中含情。“艰难苦恨”是作者感情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遭遇的总结。诗中作者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把握了景物特点,也就更能准确的理解诗歌。

例⑤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菊愁烟”“兰泣露”写客观景物,但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罗幕轻寒”既写身体上的寒冷,又写情人离去后心理的孤单寒冷。这时看到天上燕子双飞,又加重其孤独之感。“明月不谙离恨苦”,用明月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词中“菊”“兰”“燕子”“明月”这些客观景物本是无情无知的,但在孤独相思的作者眼中,却都成了有情有知的了。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七、从诗词的用典入手。

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化用。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词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诗词的用典着手。

例①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例②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桃花源人。“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创设的一种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环境。诗人在此借用这一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向往桃花源式的自由生活的心境。

例③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尾联中的“五柳”,本是自称“五柳先生”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这里王维自称五柳,是以陶渊明自况。“接舆”,本是春秋时代不与世俗为伍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提并论,乃是对这位与自己有相同情趣的年轻朋友的赞许。

例④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两句,这一典故说的是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之后,登上燕然山并刻石纪功而还。诗人以此激励友人,希望他在塞外战场上能如“汉将”一样,也立下赫赫战功。

例⑤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庄周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来比喻自己一生坎坷,表达了满腔忧愤和哀痛之情。

八、从诗词的注解入手。

古典诗词鉴赏类试题中,命题人往往给出一定的注解。这些注解,或交代写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有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典故等等,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否认是命题思路的着眼点。所以对注解,要对照试题,认真阅读,反复斟酌,这对我们解题是大有裨益的。

例①杨炯《从军行》①:“烽火②照西京③,心中自不平。牙璋④辞凤阙⑤,铁骑绕龙城⑥。雪暗凋⑦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⑧,胜作一书生。”【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⑵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不断骚扰,成为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志士踊跃从军,加入战斗的行列。⑶西京:长安。⑷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⑸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⑹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⑺凋:暗淡,模糊。⑻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通过阅读标题和内容,再结合8个注解,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这首诗的主旨。(表面上是写对国家受到威胁的担忧,实际上是抒发自己的才华不被发现和重用的郁闷。)

例②秦观的《鹊桥仙》:“纤云①弄巧②,飞星③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④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⑤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释】(1)纤云:纤薄的云彩。(2)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3)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4)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5)忍顾:怎忍回视。我们根据上片和下片所写以及5个注解就可以了解到这首词的基本主旨(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例③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①未遮②山,白雨跳珠③乱入船。卷地风④来忽吹散,望湖楼⑤下水如天。”【注释】⑴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⑵遮:遮盖,掩盖。⑶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⑷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⑸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根据注释就可以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例④《上邪》(汉乐府):“上邪①!我与与君相知②,长命③无绝衰。山无陵④,江水为竭,冬雷震震⑤,夏雨雪⑥,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⑦。”【注释】⑴上,指天。邪,通“耶”。⑵相知,等于说相亲相爱。⑶命,等于说令、使。⑷陵,指山峰。⑸震震,雷声。⑹雨雪,降雪。⑺竭,雪,绝,押韵。参照注释我们就可以较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和表现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例⑤汪元量①《湖州歌(其六)》:“北望燕云②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释】⑴汪元量:南宋诗人,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⑵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和元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参阅注释①我们就可以了解有关作者汪元量的背景,再联系“不尽头”“水悠悠”“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和意象,就能够推断出作为元军俘虏的诗人此时的感情是茫然、沉痛和依恋的。

九、从熟记艺术手法专业“术语”入手。

古典诗词曲在写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抒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绝句、律诗中追求的“起承转合”章法。为了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需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果我们能掌握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引用专业“术语”,往往会在诗歌鉴赏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表现手法。

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学生应积累一些必需的术语,如:比、兴,虚实结合,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去鉴赏诗词。

例①张九龄《感兴(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比兴手法:作者以丹橘自喻不媚俗的节操,同时又是“兴”,因为它领起了下文。)

例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烘托法:用一连串意象烘托渲染“断肠人”的相思之情。)

例③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象征手法: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舒卷自如,泉水自由流淌,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例④李煜《虞美人》:“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虚实结合:句中“故国”的“雕阑玉砌”此时并不在眼前,是虚写之景,作者将“雕阑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⑤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托物言志: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2。修辞手法。

我们要善于用平常学习到的修辞知识去分析、鉴赏诗词。比喻、借代、对偶、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常用于古典诗词里,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夸张)、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双关)、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设问、比喻)、秦观《春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拟人)、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顶真)、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可见,懂得运用修辞知识去鉴赏诗词,则往往事半功倍。

3。表达技巧。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即诗人(词人)驾驭语言表现思想、反映生活、创设意境、塑造艺术形象的巧妙技能,并评价其优劣。

例①李白《秋浦歌(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正面描写我国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例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

例③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土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春草年年似汉宫。”(此诗通篇议论,用“始”、“即”、“几”、“惟”、“特”等虚词把这些议论连结起来,构成对昭君的完整评价。)

例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景抒情)

例⑤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扬后抑,“求贤”“访逐臣”这是“扬”;“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又是“抑”,抑扬结合。)

综上所述,解答诗词鉴赏类试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通读全诗(词),从作者、背景入手,先知人论世。

第二步:再读全诗(词),从题目入手,运用已有的古诗词鉴赏知识,来推知大意。

第三步:找出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和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揣摩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第四步:解释全诗(词),结合诗词的意象、景物描写,借助联想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话再现原诗词的画面。

第五步:认真审题,根据解题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要留意诗词中的典故,可以用来推测作品的主旨。

第六步:再次审题,认真解答。可以用以下模式组织答案:这首诗(词)描写了(景、人、物),创设了××(意境),运用了××(手法),通过××(典故),表达了诗(词)人的××(情感、理想、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