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搜网 > 语文知识 > 综合知识 > 利用换位思考,巧析人物形象

利用换位思考,巧析人物形象

更新时间:2024-03-29 16:33:16

准确分析课文人物形象,是学生领悟作品内涵、正确体验作品情境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要想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巧妙分析。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试着把“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理解人物形象,并意外地发现这种方法非常受学生欢迎,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本内涵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下面,结合几篇经典课文来介绍一下换位思考法。

小人物的辛酸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教读课文,作者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因弟弟于勒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表现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品中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言行举止历来遭人鄙弃,他们的画像定位就是自私、贪婪、冷酷、虚伪,嫌贫爱富,一幅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也有许多的难言之隐,也有自己内心的辛酸。菲利普一家的经济状况非常拮据,这在小说的开头就有交待“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接下来又提到,两个女儿之所以嫁不出去,是因为家里没钱,好不容易定下一个,还是因为“钱”。

从菲利普夫妇的立场看,旅途偶遇,他们为什么不肯认下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先前已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对弟弟的宽容。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可从此,一家人却不得不开始忍受漫无尽头的生活艰辛。后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成了一家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当他们在哲尔赛岛旅行途中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此时此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面对不可预料的未来,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于是,他们选择了逃避。或许,这于情是违背了良心道德,于理我们却不应过多指责。

只要我们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就不能不承认,这种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观念,导致了世人同情心的集体淡漠。在这里,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感受和评价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莫泊桑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在这篇小说里,他是以“我”的眼光环视周围的人物,他同情、理解于勒,也不可能不同情和理解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不是不想成为一个“体面”的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对子女的前途十分关心。“不为穷困宁有此”,贫穷使他们斤斤计较每一个小钱,把自己生活的目标放在经济状况的好转上。所以,我们对菲利普夫妇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经济处境中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习惯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看成是他们道德的弱点。他们只是那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小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满腹辛酸。

杨志的悲哀

《智取生辰纲》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杨志更多的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的性格,可生辰纲最终被夺,这是否说明杨志是个很愚蠢的人?其实,通览《水浒传》对杨志的描写,我们就可以更多的了解杨志的悲哀。

杨志出生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官逼民反的北宋末年,虽然是“三代将门之后”,但最终还是被逼上梁山。起初,“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是杨志生活的全部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他殚精竭虑、卧薪尝胆,有时甚至可以委曲求全。黄河中失陷花石纲,即便面对高俅的排斥和迫害,也未能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意愿,还千方百计变卖家产贿赂上司,以求得宽恕。途径梁山时,白衣秀士王伦盛情款待,百般挽留,给足了面子,他也不为所动,坚持不肯落草。返回东京后,为艰难生计所迫,他又不得不流落街头,满含心酸的变卖祖传宝刀。面对无赖牛二的挑衅,他表现得极具耐心:要剁铜板,可以;要吹毛断发,可以;要杀人不见血,杀只狗不满意,只有杀了你这个狗都不如的恶棍!在充军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杨志追求名利的欲望又重新燃起。比武场上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还有落入牢狱的凶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智取生辰纲》也较多的展现了杨志的精明能干。他久在江湖,知道押运生辰纲的凶险,所以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军健们扮做普通客商,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在押送生辰纲的路上,他更是百倍小心,根据不同的地形,随时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军健们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后来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地阻拦。可以说,忠诚和精明是军人的基本素质,但在黑暗腐朽、奸佞当道北宋末年,杨志身上的这些优点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命运的悲哀。正所谓“三代将门后,智勇双全,少年成名扬天下;一朝落魄时,报国无门,东京卖刀上梁山。”

由“范进中举”看寒门学子的辛酸

《范进中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的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辛辣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世态的炎凉。

范进发疯的故事历来遭人讽刺,范进形象也长期被人贴上“丑”字的标签。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范进的遭际却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人生历程正是中国社会寒门学子的缩影。

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加之封建科举选拔“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诱惑。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将读书求学看成了改变命运、跻身上流社会的捷径。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就更加渴望通过读书加官进爵、光宗耀祖。“十年寒窗苦,一朝富贵时”成了千万寒门学子的毕生追求,“逆境出人才”,也成为中国教育一个特有的现象。

范进的家境是极其贫寒的,这从文中很多描写都可以看出。首先,同案的人约范进去参加乡试,却连盘费都没有,去岳父家借,又被胡屠户臭骂一顿,赶了出来。“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只好抱了家里生蛋的母鸡去卖。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拜访,“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说道:世先生果是清贫。”、“这华居其实住不得”,什么“华居”?不过是低矮的茅草棚罢了。

很多人对范进的批判,除了他中举发疯外,就是他中举后与权贵勾结,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的工具。试问:凭他如此低贱的出身和贫寒的家境,他能拒绝张乡绅们的银子和房子吗?他能改变封建官场盘根错节、官官相护的利益链条吗?他能同强大的统治集团抗衡吗?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范进三十多年的执着功名路,追求的不就是房子和银子吗?如果中举后,贫穷饥饿依旧,他又何必忍受过去的羞辱和煎熬。

范进,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寒门学子,他中举后的发疯和蜕变,有力的印证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体和灵魂的吞噬和扭曲。他疯癫的笑声,圆滑的逢迎,穿越浩渺的时空,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其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泪水,蕴藏着太多的启迪和警醒。